两种爱情

刚才走路的时候听歌,两首歌一前一后蹦了出来,一首是黎明的等不到天昏地暗,一首是许景淳的恋恋风尘,听到这两首截然相反的歌,会心一笑

说他们截然相反,是他们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电影,《玻璃之城》和《恋恋风尘》,前者是我能想到的爱情的最戏剧化的形态,后者是我能想到的爱情的最平淡的形态

玻璃之城的故事,黎明和舒淇在港大青梅竹马,被迫分手,没能在一起,各自结婚,各自有小孩。中年之时在伦敦遇见,旧情复燃。在跨年的夜晚,黎明开车载着舒淇,二人在车内亲吻,跨年的一刻,车祸发生,漫天彩色的烟火,伦敦桥的欢庆灯光,快乐的唱歌舞蹈的假面人群,回首的年轻的面孔们,他们手中星星般闪烁的烟花,二人在车内相拥死去。这是我能想到的爱情的最浪漫的结局

恋恋风尘的故事,大多数人在知音和公众号里应该都见过,男孩去当兵,每天给女孩写信,最后女孩爱上了送信的邮差。这其实是一部不那么知音的电影,而且是在台湾电影史上地位很高的文艺片,侯孝贤砍掉了所有戏剧化的剧情,比如原来剧本里写,女孩在男孩临走前一封一封的往信封上贴邮票,侯孝贤把这个剧情砍掉了,他说,现实生活里她不会这么做 。他希望电影尽可能的真实。电影临近结尾,男孩退伍回到家乡,发现女孩已经嫁给了邮差,他哭了,但是哭的镜头去掉了声音,被处理成了远景。于是,这电影的唯一可能是高潮的高潮,就这么被导演给灭了

年轻的时候我追求戏剧化,故事千回百转才让我惦念,就像是玻璃之城那个把你的心都揪走了一般的用上了所有浪漫元素的相拥死去。经历了生活才懂得,侯孝贤的处理,是真实的生活,没有高潮,一切都是平淡的发生的,高潮那是后人演绎的

有意思的事情总在很多年以后。在电影上映的时候,被问到电影为什么叫玻璃之城这样一个和剧情毫无关系的名字,导演张婉婷说,玻璃之城里有三段爱情,黎明和舒淇的、他们的子女的、还有一个女人(导演自己)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爱,她说,每当她坐飞机在香港快要降落的时候,看着这座玻璃铸就的城市,内心就会涌起一种对这座城市的爱

过了很多年回去看这部电影,是这第三段爱情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香港已然是今天这一番被糟蹋掉的样子,此刻,我愿意拿起来去回忆香港这座城市的,就是这部电影,港大的街道,学生运动(这文化的确在香港的血液里),和这段从街头到高楼的爱情,正如这座城市的典型场景——破落小贩与摩天大楼,这种居然共存在同一条街道两边的反差巨大的组合,是渔村文化与资本主义共生之下的缩影。没有想到的是,多年以后当回忆这座城市的记忆的时候,脑子里冒出的,真的是玻璃,中环那群玻璃铸就的高楼群,维多利亚港另一边的玻璃建筑,从微观层面亦是,香港没有哪一个高楼里不是巨大的落地窗,在香港发生的和看到的一切,面前都是一面巨大的玻璃,离不开玻璃的身影。不得不感慨,用玻璃之城这个名字来形容香港,导演有如此敏感的洞察力。感谢张婉婷,用胶片留下对这座城市的爱,留下这座城市的最好的时候的记忆,它再也回不来了,香港电影回不来了,香港回不来了

当时我听不懂张婉婷这句话,更感觉不到电影里有什么她对香港的爱,这么多年以后,我才算看见了第三段爱情,这第三段爱情从未出现在电影的剧情里,却很有力量,这种力量,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它在那里,便是力量,的那种力量。这么说,它比侯孝贤更加低调,更加没有高潮,但是,是第三段爱情得到了隽永

Maggie@银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