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严肃的婚姻研究

花了几个小时研究了一下婚姻,发现自己纠结了这么久的事情,花了这么久的时间又心里依然不确定,但从来没有客观的去了解一下事实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专注的研究几个小时就可以有结论,以前花的那么多时间和情绪的撕扯,真是白花了。所谓王兴说的,有的人为了战略上的懒惰,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以下算是个笔记:

数据:现在是什么样子

  1. 独居比例在增加,一起住比例在降低,一起住的人里面,结婚比例在降低,同居比例在增加:35岁以下,独居的人比例从2007年至2017年从56%上升为61
  2. 离婚率高,不幸率高:结婚的人里面,50%离婚(41%首次婚姻,60%二次婚姻),没离婚的人里,25%不睡在一个房间,另有数据未知比例的人处于不满意但是也没有完全miserable”,但因为经济危机不能卖房等原因而没有离婚,减去以上比例剩下的,是“live happlily everafter”
  3. 一半有外遇:50%丈夫有外遇、40-45%的妻子有外遇
  4. 首婚年龄上升:In 1958, 美国男女首婚年龄 22.6和20.2,2018年是29.8和27.8
  5. 一直不结婚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美国25岁以上成年人,有20%从未结婚过,这25%中的53%认为他们想要结婚,47%不想结婚
  6. A女和D男独居:受教育的收入高的女性独居,没受教育的收入低的男性独居
  7. “复购率“:离婚/丧偶的人中,21%想再结婚,45不像,31%不确定。女性体验差于男性:54%的离婚女性说他们不想再婚,30%男性说不想再婚
  8. 孩子:美国城市里,66%的孩子和在婚姻关系中的父母住在一起(live with married parents)(包括寄宿在别的双父母家庭)25%的有孩子的家庭是没有结婚的,1968年是7%(所谓“完整家庭”孩子比例并不很高,推论:法律会support这群人,支持性的商业产品会出现);在没有结婚的有孩子的家庭中,单亲妈妈占比从88%下降为53%,不结婚但同居的父母占比从1997年的20%上升为35%1997年是第一年开始统计这个数据)(推论:生小孩不结婚是趋势)
  9. 人们还是想结婚,只是不ready:未婚的人里,14%不想结婚,58%想结婚,27%不确定(我不是异类,我还是想结婚的)
  10. roughly可以认为,男性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不结婚,女性结了一次以后才知道真相: In addition, among those ages 25 to 64, men outnumber women by a large margin among never-married adults (125 men for every 100 women), but men are outnumbered by women among previously married adults (71 men for every 100 women)

其他经常被讨论来讨论去但是早就结论的事实:

  1. 一夫一妻制:在一夫一妻制社会里,5-10%的婚姻不是一夫一妻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流的社会占人类社会仅为20%,占哺乳动物仅为3%
  2. 婚姻是一个经济决策,婚姻关系是纯经济关系,爱情进入婚姻决策体系,在欧美100年时间,在中国30年时间,现在婚姻是一个包裹了爱情外衣的经济关系(当然,这一点在变化,下文将述)

婚姻的作用(以及现代的变化对其必要性的影响):

  1. 经济保障economic survival:部分存在,女性经济地位提高降低婚姻必要性,对中低收入者必要、高收入者无必要,
  2. 合法的性生活legitimate sex life:基本不存在,婚外性生活是主流文化
  3. 获得生小孩的权利certify paternity:基本不存在,未婚生小孩合法化是趋势
  4. 养小孩child-bearing:没有答案。单亲家庭和未婚生家庭小孩比例上升,长期和细节分析尚缺;社会如果对养育非婚生小孩的责任承担一碗水端平,据说对小孩没有影响(sweden案例)
  5. 社会认可social acceptance:舆论压力在减小,必要性降低;以家庭为单元的社交依然是必要性,但未来有可能改变
  6. 获得某些权益和经济利益的法律资格:比如保险、选举、税等,具体看政策。目前美国鼓励婚姻,一个结婚证对等1000多项权益;中国政策不鼓励结婚,尤其不鼓励女性结婚(买房资格、税务、离婚对女性的保护等)

综上,下划线的是剩下的legit的理由,每个都在变弱吧,貌似只有第六项是硬指标

婚姻与现代社会的矛盾:

  1. 寿命变长、注意力变短longer life spans and shorter attention spans

十五世纪婚姻诞生之时,人们在十几岁结婚,30多岁死亡,婚姻期限预期为20年;现在人们30岁结婚,90岁死亡,婚姻的实际期限为60年;维持一对一关系60年,在多方面形成挑战,比如如何和一个人have sex  60年

注意力周期变短这个不解释了

活的长,经历的生命的变化就多,世界变化快,生命变化周期变短,于是20年周期对应20年生命,一段亲密关系即可,变成7年周期对应60年生命,其实需要9段亲密关系,此处有矛盾

以及,其中最大挑战是夫妻双方成长不同步,婚姻在此恰恰扮演一个负面作用,婚后往往一方成长,另一方不成长,差距变大,而没有结婚的一对则不会,此处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产品

2. 婚姻的经济功能变弱、情感支持功能变强

伴随社会中坚力量的需求从马斯洛需求层级向上爬升(基本生活保障向精神需求),婚姻从一个纯经济决策,变成了感情需求,理解、支持、启发、互相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出现两个问题,第一,能够同时达到二者的期望的少,导致对婚姻不满比例上升,即实际达不到期望;第二,达到这个期望的途径往往并不是婚姻,且也不是男女情爱的关系,而是朋友/社群,但因为婚姻中对彼此的期望,导致彼此需要花更多时间满足对方情感需求,而没时间和社群交流,导致婚姻实际扮演南辕北辙的作用,此处又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产品

当然,婚姻的经济功能变弱本身导致婚姻必要性降低

3. 家务劳动的定价出现导致婚姻关系解体,及妇女地位上升

unpaid housework被货币化,导致婚姻经济关系解体:历史以来,女性做家务,不被支付工资,因为maid、外卖、育儿等行业兴起,这些工作变成家庭对外支出,从而获得定价,被释放出的女性时间,变成外部工作,相应有了定价;也因为这类工作大多被女性做,所以更多女性工作,获得定价;女性经济独立性增加,形成正向循环,于是整个没有被定价的housework被整体定价/货币化

按照惯常规律(即,人情交易经过货币标准化后,包裹着人情外衣的经济关系得以纯粹化,人情解体、交易纯粹、交易范围扩大),货币化之后是人情的解散(或者我更愿意叫做人情的纯粹化,即货币能做的都货币交换不牵扯人情,人情都是因为真爱),所以以婚姻关系去绑定的经济关系变得脆弱并解体,真正的情感需求由于其本身的多元化而被多元化的解决方式解决,婚姻只是解决方式的其中之一

女性经济地位上升导致的婚姻必要性下降不多说了

美国、欧洲、中国的婚姻

北欧的个人主义:

欧洲离婚比例低,因为结婚比例低(拿到英国、sweden数据)。北欧对未婚生小孩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婚生小孩一致,sweden的未婚生小孩表现与婚生小孩没有差异,除了这些小孩长大以后更倾向于不结婚

“On the economic side, a generous welfare state ensures that their children are well provided for whatever the fate of the marriage. Likewise, men are on the hook for child support for children they have fathered and the government collects payment aggressively unlike in the U.S. where payment is patchy. On the emotional side, simply being married provides no sense of permanence given that most marriages are dissolved anyway. So European parents see no benefit of marriage for themselves. ”

中国的家族婚姻

以上讨论的是两个人的婚姻,中国的婚姻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两个家族的婚姻。其原因在于“孝”的体系。相比西方家庭,中国的家庭承载赡养老人的经济功能,背后是zf将养老保险的预算即相应社会化服务商的建设这一责任推给家庭,导致亚洲zf在养老投入比例较低,为确保这一经济功能被人接受,发展出一套人情层面的“孝道”体系。这一责任的点在于“花时间”、“花精力”,in addition to“花钱“,落在女性身上,且被道德审判,可以说是中国婚姻最难让现代女性接受的成本。非自愿型的人情是货币不发达或者货币不充足的时候进行交换的非标准等价物,中国农耕社会的社会关系导致人情体系庞大,家庭是人情体系的其中之一,货币越不充足的地方,家庭人情体系越powerful(我挺幸运的,我的家庭,要么真的关心,要么真的帮忙,其他扯不清楚的人情都没有,这种价值观我喜欢。估计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估计对方必须是一样的家庭关系,哈哈)

解决方式

第一,调整预期:什么预期是现实的,什么不现实

  1. 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不现实
  2. “老的时候有一个了解你一辈子的人一起去世”的预期:可能是不现实的

第二,了解西方已经在尝试的新型的婚姻形式:

  1. 有限期婚姻:比如墨西哥和北欧提过过的2年/7年有效期,到期可决定是否续约(法案没有通过)
  2. Serial monogamy多阶段一夫一妻制:一个人一生有多段稳定中长期感情,每一段把你带到下一个阶段,相对严格的一辈子的一夫一妻制而言
  3. blended families:一群前妻前夫现妻现夫前小孩现小孩混在一起的家庭
  4. open marriages开放式婚姻:双方接受婚外partner,适合“认为热情、自由、自我表达比“身体的独占性”更重要”的人
  5. Covenant marriages:婚姻契约中额外增加个性化的特殊的法律条款
  6. commuter marriages:夫妻双方住在不同城市,定期见面

第三,某些趋势:

  1. 婚姻会更融入社群community:对传统的emotional intimacy and “togetherness”的需求下降,个体和双方的活动都更多在朋友、兴趣爱好等其他社群里
  2. 婚姻/离婚宽松:纽约pass无过错离婚法案等

第四,看中国政策会如何:出生率的断崖式下跌的确是中国fatal问题,但是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城镇化、引进外来移民),至于是否鼓励本国居民生育和结婚,具体看政策吧,目前有看到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并没有鼓励结婚(北京未婚生孩子可上户口),政策出来以前,也没必要逆历史潮流而动

第五,分清楚什么是信号,什么是噪声:不幸福的婚姻来自于对婚姻的期望过高,而做的调研不够。相对于商业决策,亲密关系的信息广泛存在于非专业、非结构化的来源中,调研切记不能来自于文艺作品,如电影《龙虾》中展示的,文艺作品是社会合理化其经济结构所用的洗脑手段,即梁文道举的例子,如果社会经济结构决定把老人背到山上孤独终老是对社会有利的,就会产生相应的神话宗教去合理化它,比如山上有神灵,不在神灵脚下孤独修炼就无法转世等;调研更应该来自于客观数据分析、政策法规及其趋势

好啦,调研完这一圈,真的清晰了好多,自己并不是个异类,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大多数,没必要为自己的选择战战兢兢,未来有哪些选择,应该具体怎么做,也很清晰,不知道自己过去这么多年到底在纠结什么。和上一篇说的我的婚姻观也不矛盾,婚姻是选项之一,为了解决我想要的东西,其他解决方式也都available,婚姻只是其中之一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你烦恼多,是想的太多,读书又太少

区块链往前看十年

去年这个时候,挖了不少区块链的项目,想了一堆东西,彼时的区块链正是一片燥热之时,全是噪声,放了一年没看,有些沉淀下的东西,记录在此

第一印象

回忆一下第一印象的直觉,有几件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其中某些第一直觉的判断,现在依然相信

第一, 互联网是一个独立的jurisdiction,它将会有自己的货币、宪法、军队,它本身是global的,讨论互联网的governance的时候,不应该放在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体系内,地缘政治将割裂互联网的本质。即,我认为治网权大于国家主权(也许现在不,但它最终会,这一天我认为20年内能达到,其中几个重要的非连续点,是人类的多少类别的activities变成线上)

第二, 只要人类更加digitalize的趋势不变,数字加密货币就会走上升曲线。人类正在digitalize,价值的定义在变化,价值需要新的carrier,于是一个能够承载digital世界里价值的货币需要,这个货币能够以digital的方式track价值、可编程、执行货币的一般职能

第三, 对金融价值链的改造。区块链连接资产端和货币端,能够将现有金融机构的环节重组,重点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范围扩大,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二是小国货币支付,尤其是政权割裂而经济活动连接的区域,以及货币和政局波动极大的地区,重点看中东、非洲、部分东南亚、南美

第四, 行为与货币/激励的连接,能够促进协作,尤其是版权、社群,但是,逻辑的核心是产品和需求,而非加密货币的激励机制

第五, 区块链最大的(可能是唯一的)应用,是金融

另外,当时的感受我也有必要记录一下,这个感受极端的糟糕。当时感受到自己在一个飞速的漩涡里面,脑子里的头绪条线非常多,很杂乱,每天都在想很多很多东西,整个人很难受,又找不到出口,发烧、崩溃、暴哭,又不停的写写了十几万字,不停的想,不停的看,不停的写,整个人是浮肿的,无法瘦下来。这种状态着实不好,我当时觉得,难道是技术在向奇点以更快的速度坠落的过程中,人的生物极限越来越无法承载,中间的gap越来越大?

今年的update

一年过去,金融体系的生态正在成熟

- Libra:最大的突破是facebook筹备两年的Libra,其最大精力放在onboard partners(visa、mastercard),方向是小国支付。方向上符合去年的预判

- 金融基础设施:去年研究下来,托管、钱包是后端服务,借贷、资管、对冲基金是前端服务,交易所、ICO会淡出历史,今年看,币值回归后,新一轮的“韭菜”入场,但ICO很少,做大币种的多,对冲基金依然稳固,借贷、资管逐渐发展起来;行业主要公司人员素质提升且均为金融专业人才,虽然服务的客户(新的cryptal fund、大户)还是投机居多且人员素质依然较低。方向上符合去年的预判

- 炒币:ICO的本质是非法集资,是利用了新经济的认知差和信息差,即用互联网的新概念,收取新经济认知未到达的下一圈层的人的智商税。中国炒币人数,去年300万,现在依然300万,换了一批新韭菜,将在历史淡出,韭菜的存在价值是给予长期的金融基础设施提供练手的市场,令其发展成熟( 钱包、托管、资管)

- 人:技术向的人和金融向的人对区块链前景的判断泾渭分明,真正懂技术的人以不相信居多,理由是技术上并没有创新,金融向则相信。我认为这件事情的本质是金融,金融人更能看懂,我认为区块链领域的核心player是金融属性的团队

要做的事情:

  1. Libra
  2. 谁?腾讯、阿里、头条:个人认为头条是最像的;传统金融机构?
  3. 核心机构的跟进
  4. 我到现在也迷迷糊糊的技术细节:具体的什么需要区块链什么互联网就可以

山河并肩坐着

让我先喷一喷

接着上篇文章说,姜文和周韵的关系的核心架构发生在婚姻法项下

你看,一个工业时代的产物越来越无法承载一个现代社会实际发生的东西,姜文和周韵的关系是一个天然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它涉及婚姻法、公司法、劳动法,还有更多其他的东西,等等等等,它倘若是只在婚姻法项下,则一定不如现在这般好,工业社会的所有产品,都是一把刀子,切开了真实发生的事情,工业社会的所有概念和手段,都越来越无力,正在消亡过程中

婚姻法把一个本来在发生的东西给用小刀切割了,你非要一个更高维的东西按照一个被切割了的低维的轨迹去跑,这压根不make sense。就像是你非要一个11维的智子跑一条卡丁车赛道,那这智子肯定跑不好,跑着跑着就得偏航,这智子如果脑子想不明白,就得觉得自己怎么老是跑偏,是不是得调整,这一调整就浑身上下都膈硬。其实智子应该想,我尼玛比你赛道高级8个维度好嘛,我按照你的轨迹跑不好,是因为你不如我高级,要改变的是你这个低级的赛道,而不是我的轨迹,我take over the world的时候,你赛道都不知道还在不在了

姑娘们,你们比婚姻法更高级好吗,高级好几维

但是有一个思路就是压根不对的了,比如,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所以你要找一个亲密关系中能够相处的,这是用一个低维逻辑去给高维的东西设置条件,最终低维逻辑会更快消亡,被高维逻辑替代。是的,大家现在甚少按照“因为我要结婚,所以条件是xxx”这样的逻辑去选择另一半,但是婚姻这个错误的切割的刀子存在,这个过时的标准样品的存在,误导了人们的选择逻辑

以上是接着上一篇的喷,下面是本文核心,hoho

山河并肩坐着

在我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见过的夫妻,挺大的影响了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潘石屹和张欣

我记得我们跟soho做一个CB可转债,时间表很紧,有天早上我们跟张欣开会,她坐在我对面左边斜前面,中间潘石屹走进来,他们俩递了一个眼神,眼神里充满了合伙人之间的默契、快乐。因为要在一周之内把可转债发行完毕,所以那5天我们投行是每天只睡两个小时,而张欣是陪着我们随时standby,我们什么时候ready要开电话会了,哪怕凌晨两点,都跟我们开怒长的电话会,一个一个很细的过条款,一点都不含糊。我见过的CFO们,吃里扒外,假公济私,不坑老板就不错了,哪里有这么尽职尽责的,能尽职尽责到这种亲妈程度的,那都是真的亲妈。Soho中国的上市也是蔡洪平做的,Soho的法律结构非常干净,每个项目公司全都在一开始很干净的搭到了海外,项目上的同事们都开心死了,相比其它一摊烂帐、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收拾架构和财务的民企,你看,这就是ex高盛的手笔

在很多年以后,他们二人那个默契的眼神还常常盘旋在我的脑海里,要知道,那时候他俩已经结婚约15年,在我见过的老夫老妻里面,真的很少见过这么正面的两个人的默契,你幸福与否默契与否这是伪装不来的,一个眼神就看出来的,两个人之间的chemistry是装也装不出来。是的,潘石屹张欣他们各自都有表外资产,都有法外结构,但是so what呢,说得好像其他夫妻没有一样,就好像其它表面上没有的夫妻实际上不是拧巴着的一样。当18个月的化学元素激情过去,所有关系都会掉入一个别的什么,有人掉入柴米油盐,有人掉入无休止的争执,有人掉入冷漠,幸运一点的掉入搭伙养小孩,或者一个人付钱让另外一个人养小孩,这些,还不如掉入一起做点事儿呢不是吗?

我知道潘石屹和张欣不是这个世界里普通的一对夫妻,他们不能作为普通人婚姻的模板,但是,我只能说,我见过这些东西走到终点的时候的样子。以及潘石屹张欣不是个案,老蔡经手过的那些个首富们,其老婆们大概率都在事实上扮演了关键的合伙人的角色,我可以说这就是模板,不是个案。换句话说,现在大家没有按照潘石屹张欣的底层逻辑去婚恋,是因为升级打怪还没有走到那里,等走到的时候,还是会使用和他们一样的结构。历史总是重复的,看潘石屹张欣的婚姻,和看历史书是一个道理,你可以不看历史书,用自己的肉身去试错,最后不过是发现,自己用自己一生的代价去尝试,最后无非就是证明历史书上已经告诉你的规律是对的而已。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不是因为我错了,而是因为我见过这一切到了终局时候的样子,别人没见过,我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不认同我而改变我的看法

我认为人类获得长久快乐的唯一的方式是利他,是work o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ourselves,婚姻关系的幸福也是,如果一对夫妻没有那机会或者没有那觉悟,那就要通过宗教,通过一个创造出来的神的故事去access to something greater than ourselves,每个周日去见一下上帝,打一下鸡血,用以让本身设置就有问题的婚姻再延续一周;如果有机会或者有觉悟,那就是一起做一件greater than ourselves的事情(当然,科学研究的结论是,决定快乐的50%是基因,10%是发生的事情,40%是exercise for something,与利他不冲突)

So

总结来看,我喜欢的亲密关系是,互相开启,彼此成就,让对方变成更好的自己,给予对方支持在同一个方向上做事情,这肯定不是像潘石屹张欣做那么大,也不一定是做同一件事情,但是一样的底层逻辑的

我喜欢这样的关系,在我往前行走的路上,有一些人与我同行,有的人恰好成为了我的另一半,如果没有成为,那就继续在一样的路上往前走,另一半的关系也许很久,也许短暂,只是在同行的路上的相对位置关系拉近和拉远而已。它是天然的,不是被婚姻法这个刀子切割后的选择,我不会因为婚姻去diverge from my route – life is too short for this kind of waste

在所有的关于婚姻的意象里,我喜欢的是“山河并肩坐着,聆听幸福的声音”,是并肩看着一样的方向,是山河的大格局大叙事,是互相支持的整体,是宁静的是简单的是隽永的

以上是我的婚恋观

宋徽宗和姜文

宋徽宗

宋徽宗是历史上最差评的皇帝

宋徽宗是个亡国之君。他昏庸、奢侈,国家腐败横行,民不聊生,导致了起义各地开花,包括但不限于宋江等,国力渐弱。最后金兵入侵,大宋在他手上灭亡。宋徽宗和儿子赵桓,被俘虏到金兵大营,做了8年的俘虏皇帝,在牢狱里面不堪精神羞辱,抑郁而终。连金国人也看不起他,封他为“昏德公”

好,这是故事的A面,现在我们翻到B面:宋徽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赵佶。当宋徽宗采用赵佶这个署名的时候,他是一个艺术家

在艺术的世界里,赵佶可谓登峰造极。赵佶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多见的艺术天才,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画,无所不精,尤以花鸟画更为精妙绝伦,传世作品二十余件。赵佶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工笔画的完整的技术体系,自此,工笔画成为了中国美术的重要一支。赵佶将工笔画融入书法,创造了瘦金体,今天最主要的字体没有之一的“仿宋体”,其字型便来源于瘦金体。赵佶还设立了中国第一个造瓷器的官窑——汝窑,位居五大名窑之首

列举上述牛逼闪闪的成绩之后,我们知道,这个亡国之君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在中国可以算top 5了吧

赵佶 瑞鹤图

说到宋徽宗,人们通常用“玩物丧志”这个词,这是基于中国传统的单一价值观的。但如果我们去关注宋徽宗这个人,我们会知道他就不适合做个皇帝,他真实的内在驱动力是艺术

但是,我们不能说宋徽宗是一个“被做皇帝耽误了的艺术家”,这个在第三部分阐述

姜文

把时针往后拨xx年,出现了一个奇才叫做姜文

姜文是导演、演员、编剧,在每一个角色里都做到顶级。他很锋利,他的电影语言充满了想象力,他的作品,在艺术维度上取得过极高的评价(鬼子来了),在商业上也颇有建树。他的才气的溢出程度甚至让他在别人的电影里也能创作出牛逼闪闪的作品,坊间传说,姜文做演员主演的电影,凡是主角姓“马”的,那电影背后真正的导演都是姜文,比如,陆川的导演处女座《寻枪》,这样一部才情难以抑制的四溢的电影、这样一部中国电影的闪闪发光的异类灵感之作,主角便是姓马,传说姜文拍这个电影的时候,基本是实际意义上的导演

和宋徽宗一样,姜文有着极高的才情;和宋徽宗不一样的是,姜文就是个大男孩

这简直就是个大男孩啊。穿着个拖鞋就去上节目,一到剧组就拿出一瓶酒要找冰,结果喝得半醉上节目生生聊high了,说啥都是我就是这样啊,难道不是这样么。从他的作品就更加明显,他从来不会收着打,完全是放开了展现自己,中国有这样大的自由度去表现自己的个性,并且生存空间很大的导演(指基本随心所欲的做作品,还能够公映、不被禁、不只走国外电影节,以及因此导致的人格完整无心理疾病,以及整个人状态和姿态上呈现的从容自如;其实商业上的东西都不算是最关键了),算算也就姜文了

这若是现在富二代充斥电影圈的情形,那不奇怪,但放到姜文的时代里,这是很难得的。中国所有的第五第六代电影导演都是苦大仇深的,除了高晓松这样的富二代,其他的要么自己苦苦打拼(99%的导演),要么拧巴着硬要流芳百世(陈凯歌)

姜文的真我被保护的很好

什么样的架构,可以保持纯粹、保持理想?

宋徽宗假如不是个皇帝,他也没法做出这么高端艺术。往低了说,这世界上饿死街头的艺术家海了去了,饿两顿估计连笔都拿不稳了,更哪有闲情逸致赏花观鸟,谈何创作工笔花鸟;往高了说,那宋徽宗也是有一个团队在帮他画画的,这在当年,没混到皇帝这种级别,没掌握这么高级别的社会资源,他也不会流芳百世;再说技术,在赵佶当皇帝时,设立了“御前书画所”,收集历代书画真品一万件,在宫苑中养了不少奇珍异兽,若没有浸淫在这样高密度的艺术氛围里,若没有皇帝的视野格局和经历,哪里创作得出他那样技术和立意都足够高的作品;要说艺术家的通常商业模式-被贵族包养,那也不好混,大多数属于食嗟来之食的地位,连为五斗米折腰都还算不上,真像达芬奇这样能“做自己”的,那也是需要极高的情商的,少之又少,而宋徽宗哪怕被金人囚禁期间,待遇也不差的,牢狱中还和身边的妃子们生了14个孩子,期间还发明了瘦金体,你换个普通艺术家囚犯试试

所以,隽永的东西要做,理想要有,那世俗该爬的格子也还是要的爬的

我们再来看姜文的架构,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做周韵。算上刘晓庆,周韵是姜文的第三任“老婆”,姜文的所有商业的东西全都是周韵打理,周韵是个大姐级的人物,厉害程度能让圈里震三震。周韵的第一部电影,天地英雄,和姜文搭档,陈逸飞理发师事件期间二人互相支持,后二人结婚,从此以后周韵只做姜文电影的女主角,period,三年拍一部电影,出来的时候必惊艳世界,不出来的时候深居简出。以及重点来了,周韵是温州人、温州人、温州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天生商人的血液,姜文几部戏的商业运作,都是交给她的,有这样一个商业上完全放心的搭档的存在,姜文的本性被保护的很好,就完全专注的沉浸在他的电影创作里就好了,如此才能够完全的放飞自我,做一个大男孩。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娶了陈红的陈凯歌,一个没用的美女,陈凯歌完全是一个人在战斗,又搞艺术又搞商业,两个都搞不定,四不像,完全丧失洪晃时期的才情,他咋就不找个介于洪晃和陈红之间的涅?

此处请允许我走题一下发表一下我对周韵无上的喜爱。周韵是我认为中国女演员里最有品味的一个,简单,大气,气场,长得好看那是不用说了,口头禅是“我挺简单的”,段位够高,脑子清楚。在此帖一张周韵的照片,我觉得,中国女星往前十年往后十年,这张照片说是最经典真的不为过,那些妖魔鬼怪就请回家歇着去吧,以及和旁边土土哒许晴一比,就…。我发现,我喜欢的男人,他挑的女人往往我也很喜欢

当然啦,姜文和周韵的主体架构落地在婚姻法项下,如果我们把这个架构generalize,在其它项下也是可以复制的

感谢时代,宋徽宗只能靠生的好,姜文只能靠娶得好,而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架构去实现这个道理

我的死亡观

big fish的最后一句:That was my father’s final joke, I guess. The man tells his stories so many times that he becomes the stories. They live on after him. And in that way, he becomes immortal

这里有两层逻辑,一个是人生观,故事,这个上一篇blog说到了;一个是死亡观,通过故事的传承得到永生

人们说,了解人生观之前,先了解死亡观,怎么看待死亡,决定了怎么看待人生

这句话大致是我的死亡观吧

前几天看王小川的访谈,这个理工男用理工男惯用的简单粗暴的方式把无数文科生解读无数版本的死亡观/人生观总结出了三个case:要么自己活得好,自己活不好就生小孩,有的人用文学文艺作品传承得到永恒,总之就是延续

当然他说的甚对,我的死亡观大概率对应的是第三种

我的死亡观,被两个人shape,一个是村上春树,小时候看挪威的森林,里面一句话一直在我脑中萦绕,“死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句话和小说似乎没啥关系,至少当时我没看懂,但就反复的在脑子里回旋;一个是big fish,A man tells his stories so many times that he becomes the stories. They live on after him. And in that way, he becomes immortal

然鹅我并没有面对过死亡,直到两年多前奶奶的去世。于是我的32岁生日,是在奔赴奶奶葬礼的飞机上度过的。那天合肥下了鹅毛大雪,是从未见过的鹅毛大雪

那时候我刚出书,沉浸在各种虚无缥缈的名声中,浮躁而浅,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以为自己很厉害,但实际上除了瞎扯P都不懂,还拒绝去面对真相,我拒绝去了解这个客观的世界是什么样,我心虚我害怕去了解

奶奶的去世像是一棒子打醒了我,对我震动巨大,葬礼以后我回到北京,满脑子一遍一遍的问自己what the fxxx am I doing here,what the fxxx am I doing here,每天开6个会,天花乱坠乱忽悠,到处旅游到处跑,全是说着好听看着好看,没有任何东西能落地,只知道去卖,但什么都不真的懂,什么都不真的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懂装懂让我过去三年做了无数错误之极的决策,这种状态下去我压根什么都做不成,我就是在浪费时间

于是我当即决定离开北京这个浮躁忽悠不做事的地方,提早退了房子,搬到上海,远离喧嚣,沉下心来真的做事情。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开始看书,感谢成远,花了这么大精力一步一步的陪着我把一个浮躁至极、只爱听一句话结论、只管解决问题不管所以然的我,培养成能够看得下去书的现在的样子,不管我当时对待他多么傲慢造作多么不可理喻多么脾气恶劣,他都没有放弃我,我是如此的幸运,遇到成远

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发给我爸妈,我说,奶奶选择在我生日的时候去世,是给我一个警醒,在葬礼上我的心里就升腾出了使命感,她的忌辰和我的生日的衔接,是一种传承,是她想要告诉我,她从裹小脚的命运里逃出来,吃尽苦痛、单枪匹马杀出的血路,这条liberalization的道路,这条她还没有走完的路,现在轮到我去继续走完了,她用一个非常强烈的方式将这个信号传递给了我,这条路,轮到我继续去走完了

Big Fish:我的人生寓言

[本文对潘神的迷宫、美丽人生、Big Fish有严重剧透,介意者请绕过]

我的电影最爱list,有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fight club和苏州河,这两个迷幻磕药风的电影注脚了我想叛逆又不能叛逆的时期的那个想逃离的彼岸,第二个阶段是big fish,它是我落脚的此岸,是我人生的寓言

Big fish讲的是一个儿子重新发现父亲的一生的故事。父亲喜欢把自己的经历包装成天马行空的童话讲给儿子听,儿子小时候听得很入迷,长大之后觉得自己老爸就是个liar是个不靠谱的整天说着不着调的假的故事的人,但当儿子逐渐去了解父亲的一生,才发现那些童话都有真实的背景故事,父亲的人生经历比较冒险,有过一些略不一样的经历,而父亲只是喜欢用一种魔幻的方式把这些经历讲述成故事

看到它的时候,我已经看过很多很多电影,但看到它的那一刻,我以前的最爱的电影们瞬间就变成了往事。怎么说的来着,遇到big fish的那一刻,就有点像所谓的the moment you meet with your destiny,就像所谓的当你看过了全世界,当那个对的人出现的时候,你第一眼就知道

每次看Big Fish都会哭,我感觉我走到人生尽头,会有一个一样的一生,也会是有过一些不一样的经历,也会留下一堆魔幻的故事,也会有一些串起我经历的朋友来到我的葬礼,也会有幸有很少数的几个人真的理解我

用什么视角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It is not about what happens to you. It’s about how you perceive it

(20190905补充:今天在coursera上发现一个NB的句子:Perception is reality,)

Big Fish最令我感同身受的,是用什么角度去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同一样件事情发生,每个人看待的角度不一样,有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人在意dollar sign,有人研究技术细节,有人上纲上线总结规律道理,不同人从同一件事情里摘取的信息不一样,而且每个人摘取的信息在完整的事件里的占比都很低

我看待事情的角度,总是喜欢把事情加一层魔幻的外壳,嗯,用一个具体的东西来描述的话,就像是那种pad上的AR产品,你对着一个真实物件,然后pad上面就开始长出魔角啊、飞起来啊,演绎出各种魔幻的东西,我脑子里大概就是这个过程,所以一个事情发生过以后,留在我脑子里的,往往是一些魔幻故事

乐观

魔幻视角还有一个隐形的底层逻辑,是乐观。人生也许凄惨、也许平淡,你永远可以用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不论发生什么

二哥和Cindy跟我吃饭的时候,我请他俩给我介绍男朋友,二哥是个活明白了的人,他说Maggie啊,你快不快乐和结不结婚没有关系,你看你现在活的很快乐,你今天想结婚了,你就结,你结了你也会快乐,不想结你就不结,你选择不结你也会快乐。那不快乐的人,结婚不结婚ta都不快乐,这东西啊,跟你结不结婚没有关系,这是人格决定的,这跟你身上发生什么事儿没关系,快乐的人ta发生什么事儿ta都快乐,不快乐的人发生什么事儿ta都不快乐

一些更极端的例子,在一些big fish类似的电影里有,比如《美丽人生》,集中营里凄惨的生活,被父亲解读成了美好的童话,保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比如《潘神的迷宫》更加神似,小女孩把自己想象成公主,在魔幻的世界里解谜,直到现实生活里她非常凄惨的死去

在残忍的现实里编织童话,需要的是勇气吧,又或者,它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进入到一个人的pattern里去

So

So,总结起来,我是乐观的,我喜欢在现实生活中添加魔幻想象图层,我的人生的尽头,会有一个魔幻故事,一些故事里的角色,和很少数懂这个故事的人

以及,Big Fish的最后一句话echo我的死亡观,下篇再写

品酒识女人

记得前年去勃艮第,跟着我在勃艮第学习红酒的朋友(其实是网友)Natalie喝酒,去勃艮第以前,我也爱喝酒,但只知道皮毛,虽说学过些课程,但真喝起来,是分不清也喝不出酒的品种之间的区别,那次勃艮第之行是我第一次沉浸式的在品种丰富的红酒中徜徉,在勃艮第乡下那似乎总也用不完的阳光之下,在外号“法兰西的胃”的literally全世界美食的心脏的乡村里,我每天放飞自我的从早餐喝到晚餐,每天都是微醺

那一次我喜欢上了勃艮第的酒,喝过勃艮第的酒之后,我有这种感觉,波尔多的酒像是一个打扮精致的淑女,浑身名牌,妆容精致,腰身服贴,说起话来礼貌有加,笑容职业,但总让你感觉这外壳的背后,没有东西,没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或者用一句话说,不有趣。而勃艮第的酒是有趣的,每一瓶都是一个有趣的不一样的女人。有一天喝到傍晚的时候,我坐的吧台右手边坐着一个女孩,十几岁,穿着法国乡下典型的吊带碎花裙,在晚上八点也不落日的依然灼烈的夕阳之下旁若无人的和男友热吻,那画面,和偷香stealing beauty里的19岁的Liv Tylor简直一模一样。情色大师贝托鲁奇手笔之下的Liv Tylor,穿着一样的吊带碎花裙的少女,在意大利南部艳阳下的艺术家聚居的山村里,怀着对自己身世的迷惘,怀着初触世事的青涩,怀着置身一堆老司机中的局促,怀着对即将展开的大千世界的好奇,对情欲的几次深深浅浅不成功的试探,以及那我无法言表的初夜,一切都还没有装上外壳,一切从肉体到心境都最本源的美好,就像是那从不伪装自己、也从不去做标准化的勃艮第的酒一样。大嘴丑爹Steve Tylor把自己的女儿的初次荧幕出镜交给这个情色大师,还是蛮有个性的,于是也导致以电影形态留下的对“处女”这件事情的最棒的最隽永的作品,是由Liv Tylor的形象来演绎的,这么看来,这个成人礼真棒,我要是也能给自己的小孩这样的成人礼就好了

后来在加州喝了三个月的酒,沉浸在napa的艳阳之下,又是一个喝酒喝到爽的好机缘。加州的酒就和那广告牌上的玛丽莲梦露一样,穿着暴露,丰乳肥臀,喷血红唇,没有一点遮掩的肉体,纯度高的颜色,把所有的七情六欲所有的味道全都一上来全扔到你脸上,和波尔多的酒相反,加州的酒人味儿十足,足到可以用活色生香来形容,但这味儿仅限于前1/3瓶、仅限于前5年,放久了,那味道就很不好了,就像那广告牌上的女郎,你的荷尔蒙可以轻易被她吊起波澜,但过了几星期,就再难提起兴趣了

最近,我重新遇到了木桐,终于有心境慢慢的的喝一下她。五大酒庄的其它四个,都是穿着chanel的美女,矜持优雅端坐在那里,唯有木桐,是跳脱的。她的nose层次非常非常丰富但每一层都是清晰的且透彻的,让你第一鼻子就全面的包裹住你,就像你第一眼看到某些女人,她的气场就产生空间扭曲的效果,你明白她分量几何。好,这个不特别,特别在于入口之后。入口之时,她有变化,时而活泼挥洒,时而沉稳,时而香甜,她很有趣,但是每一种有趣都有明确的界限,喝着她的时候,你决然不会想到阳光酒馆的热吻,但,哈哈,此刻蹦到我脑子里的形象,是本能里的沙朗斯通,嗯对,就是这种感觉,那种能杀人的魅力,但是有边界的控制,那种极速的发动机,但是稳稳的行驶;又像是罗马假日的奥黛丽赫本,是优雅的公主也是不守规矩的灵敏跳脱的小鹿;她好像在这两种性格里面跳脱。她有着勃艮第的酒的有趣,但是她是有边界有内核的;她是有层次的,但层次里的每一种都是很深的,她的层次清晰不乱,让你感觉到力量;她是有变化的,你难以预测下一个十五分钟她会变成什么样,每一种变化是有边界的收敛,但在边界之内是自在的挥洒着张力。借用一个酒友的说法,木桐的酒,是“清灵跳脱”的

好了好了不能再写了,再写我都要爱上木桐这个女人了

我得到了很多很多的爱

每个好学生的心里,都有一个巨大的洞

那天参加朋友的婚礼,新郎是一个典型的学霸,国内顶尖高中+麻省理工+顶尖投行+顶尖风投,新郎母亲也是个典型的学霸母亲,发言的时候,铿锵有力、结构清晰、语气恢宏的展现了儿子的优秀,没有提其它话题。婚礼都会打趣儿一下新郎的特质,而这位新郎被打趣儿的特质就是“臭屁”,非常需要关注,非常需要别人认可,非常需要有人不停的给他注意力、跟他说你好厉害,所以他娶的老婆,就是一个很高密度给他关注和崇拜的人

我们那一代好学生的养成方法大同小异,养出来的成品也是,每个人都在有条件的爱之下长大,认为自己的价值来自于自己的优秀,对于自己不优秀的signal敏感,并容易产生自卑,不断被提出更高的要求、被批评、被提出不足,甚少听过赞美和表扬是什么样,长此以往造成的心理的窟窿很大,所以长大以后会希望别人高密度的关注自己,也较少关注别人。每个好学生的心灵创伤都类似,缺爱,很缺爱

最近成远对我的观察是,他觉得我很被爱,他说看得出来我最近不缺爱了,不过也说,用武志红的说法,人如果不缺爱了,就不会走极端了,就不会去特别拼命去追求一个特别高的东西了

好像是,最近比较懒,做事很悠闲,那个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血路的女战士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呼呼去了,哈哈

年龄越大,越知道自己这条曲线会到哪里,这么分一下。上进的和不上进是基因决定的,后天改不了,我是上进的,所以我会走上坡,不会走下坡。那上坡会走到哪呢?我一直都不是个特别拼特别走极端的人,所以我估计到不了珠穆朗玛峰,缓慢的坡度对于我又无聊,所以像乞力马扎罗山这种无聊的缓坡上走路走七天的,也不适合我,而我最爱的法国的勃朗峰,兴许是个不错的目标,有一点技术难度,需要技术的训练,但大部分还是靠毅力可以解决,这种就甚好,为了给我最爱的法国找个借口,就勃朗峰了吧!我的人生,就是去攀登一个像勃朗峰这样级别的东东

嗯,挺好的,今天早上阳光很好,一边在家吃早餐一边机缘巧合翻看我的巴黎日记,看到了去年坐在蓬皮杜看着巴黎的天际线写下的resolution那一段话,日记上的日期距离今天居然是整整一年(9月2日),真是上帝安排的巧合。这一年,算是完成了resolution,逐渐逐渐走着,就有了几个队友,也很确定的知道会有更多的队友,往勃朗峰去走,心里很确定,在未来长长的路上,我们会去到一样的地方,于是也很确定,即使中间走失了,也还会回到一样的路径上,也很确定,有些事情即使没有按照预期的时间发生,未来也一定会发生,这种感觉,让人心里很满

这也是一种被爱吧

嗯,总之,对我好学生心灵创伤的修复,能到今天的情况,我很开心的,嗯,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总之,feeling good, feeling better day by day

教育往前看十年

启蒙

周末和Roxie吃饭,她在做一个厌学症孩子的教育,教育理念是和我喜欢的一致的,我们讨论自我认知、培养内驱、deal with不同等等,她们几个月前刚开始做,也是和李一诺合作的。她告诉我,有一批小微教育创新的企业正在做类似理念的事情,切入点各有不同

如果我们画一下我这一代人中那么一小撮做到了内心丰盈的人的轨迹,他们被一些较新的理念教育开启,比如stanford开启了一些alum(stanford在传统教育机构里的理念算异类),jinbo开启了我和BBY alum,他们尝到甜头以后,他们也愿意把孩子送去新理念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他们的孩子也许是父母言传身教,也许是在一土上幼儿园上小学。以我自己而言,我在26岁的高龄被jinbo重装了系统才变成今天的样子,代价太大,但这应当是在小时候就原装的操作系统,我会付出努力让这个操作系统在我未来的小孩小时候装上去,这个努力也许会是和现有体制背道而驰,我不希望孤独,我希望我的身边有一撮人都在践行类似的理念,现在看来这个群体有了抓手

人类在工业时代通过“去人化”积累的经验和数据,都逐渐在信息社会以智能制造/智能xx的方式自动化,从而重新解放了人(被工业社会机械化了200年的人),让人可以离开过去两百年“机器上的操作者”的人设、重新去做“完人”,但是,教育不仅不培养完人,反而是把人往切割开的功能去培养。现代教育及其学科划分产生于工业时代初期的德国,其统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机械化的校内规则,是为工业社会大生产所需的机械性操作技术的人才所准备的,当今社会需要的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并不产生于现有的教育体系(他们还是会产生,但是因为除了教育以外的其它原因产生的)。现有教育体系的学科划分,也是工业化初期的产物,其过度专业化对人造成的局限,以及学科本身对于解释事物本身呈现的无力,都是方向性的问号。我有理由相信,它即将过时,它的某个软件(具体学科知识)也许并不过时,但是操作系统是过时的

很有意思的是,Roxie告诉我,小微教育创新在北京、成都盛行,而在上海则全军覆没,完全不受家长的欢迎。最近我也在梳理我几个搬到上海去的朋友,和我在消费的东西,我发现一点,他们都在上海积累出来了在old money领域里面很好的产品的knowhow和购买渠道,前几年这些产品在外地没有,但这两年,我都可以在外地找到一样好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国产的、品质几乎一样好,关键是都是n分之一的价格,理念和渠道很新很年轻且狼性,上海朋友们消费的东西就相比过时了。我原以为上海的教育和医疗的良好基础是不可撼动的,现在看来似乎也不是,现在看来,在北京和成都,更有可能出现我愿意把自己小孩送去的教育理念的生态了

总的来说,我蛮幸运的,自从被新的一套教育理念改造并洗脑了以后,我对传统的教育那一整套东西都是不感冒的,但总不能自己教吧。这几年,不少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尤其是不少顶尖的人在做符合我认可的理念的新形态的教育,等到我的小孩上学的时候,这些生态应该都相对成熟了,还挺省心的。当然,这也为即将到来的启蒙打下了基础

中国教育的选拔作用

前几天在清华,一个在国外上学的孩子回国考英语没过,于是找清华的老师分析原因,清华老师说,是这样,不是你英语不好,中国人太多了,不能每个人都考上,总得找点什么考点,把3%的人给选拔出来,把97%的人给淘汰掉,这个考点可能本身就是没用的,但是只有这样才能筛出来那3%

挖了几个月教育行业之后,不少事情颠覆我的认知,其中最大的一点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的功能和用户价值是选拔,而非教育,教育是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于是,父母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但是父母也知道教育主要目的是选拔,父母会因为选拔的结果而付费,不会因为教育本身而付费,所以非应试教育内容不如应试的有市场

话说做题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糊涂的做题,不明就里硬练功,第二种是参透出题人的意图,并把它当作世界,第三种是参透出题人的意图,并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去客观的看待和批判性审视。第二种最容易出学霸,第一种和第三种都会出差生,两类差生的区别在于第三种是不屑于跟这个规则玩,第三种有可能生产出新的规则

这里我们使用第三种境界去看待这个问题,倘若中国教育的第一目标是选拔,那么,其教育内容相对一个孩子真该学的东西,是有偏差的,这偏差可能还相当的大,那么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以这样的教育内容为domain,做到极致的好,是否其实是在一个错误的domain里做事,时间是否花错地方;第二,选拔的功能能够持续多久,它是不变的,还是会消失的;往哪里选拔,那个选拔的目的地是对的且唯一的,还是反之,那个目的地是否会消失

教育平权

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大机会在于教育平权

我对教育平权的认可度,过去几年发生很大变化,从原来压根不理会,到认可大机会的存在,到认可必要性。Again,是人民选择了体制,这人民,不是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的那200万人,不是到了800万就再也不增长的得到用户,是那13亿没有坐过飞机的人,是3亿抖音用户是10亿快手用户

这里有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和朋友们讨论的时候意见分歧很大的,即,这一类人群的方向,是奶头娱乐+byebye,还是教育,也即,新的启蒙,是一个亚文化,还是一个主流文化

还需要做的事情:

  1. 几个核心公司的view的update:好未来、完美世界、一土
  2. 豪哥的新的思考
  3. 妈妈群重新update
  4. 挚信在上海做的那个学校的update

2019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台

因为某些百年一遇的原因,北京突然有了世界级别的rooftop
也因为一样的原因,有些东西在rooftop上产生了
世界本无因果,只有当时过境迁你试图去解释它的时候

历史选择了人,而非人改变了历史

历史选择了事件,而非事件改变了历史

很多年以后,人们说到2019年的北京,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秋天和天台,人们会像希特勒遇到了列宁,冯诺伊曼遇到了xxx那样去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