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爱情

刚才走路的时候听歌,两首歌一前一后蹦了出来,一首是黎明的等不到天昏地暗,一首是许景淳的恋恋风尘,听到这两首截然相反的歌,会心一笑

说他们截然相反,是他们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电影,《玻璃之城》和《恋恋风尘》,前者是我能想到的爱情的最戏剧化的形态,后者是我能想到的爱情的最平淡的形态

玻璃之城的故事,黎明和舒淇在港大青梅竹马,被迫分手,没能在一起,各自结婚,各自有小孩。中年之时在伦敦遇见,旧情复燃。在跨年的夜晚,黎明开车载着舒淇,二人在车内亲吻,跨年的一刻,车祸发生,漫天彩色的烟火,伦敦桥的欢庆灯光,快乐的唱歌舞蹈的假面人群,回首的年轻的面孔们,他们手中星星般闪烁的烟花,二人在车内相拥死去。这是我能想到的爱情的最浪漫的结局

恋恋风尘的故事,大多数人在知音和公众号里应该都见过,男孩去当兵,每天给女孩写信,最后女孩爱上了送信的邮差。这其实是一部不那么知音的电影,而且是在台湾电影史上地位很高的文艺片,侯孝贤砍掉了所有戏剧化的剧情,比如原来剧本里写,女孩在男孩临走前一封一封的往信封上贴邮票,侯孝贤把这个剧情砍掉了,他说,现实生活里她不会这么做 。他希望电影尽可能的真实。电影临近结尾,男孩退伍回到家乡,发现女孩已经嫁给了邮差,他哭了,但是哭的镜头去掉了声音,被处理成了远景。于是,这电影的唯一可能是高潮的高潮,就这么被导演给灭了

年轻的时候我追求戏剧化,故事千回百转才让我惦念,就像是玻璃之城那个把你的心都揪走了一般的用上了所有浪漫元素的相拥死去。经历了生活才懂得,侯孝贤的处理,是真实的生活,没有高潮,一切都是平淡的发生的,高潮那是后人演绎的

有意思的事情总在很多年以后。在电影上映的时候,被问到电影为什么叫玻璃之城这样一个和剧情毫无关系的名字,导演张婉婷说,玻璃之城里有三段爱情,黎明和舒淇的、他们的子女的、还有一个女人(导演自己)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爱,她说,每当她坐飞机在香港快要降落的时候,看着这座玻璃铸就的城市,内心就会涌起一种对这座城市的爱

过了很多年回去看这部电影,是这第三段爱情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香港已然是今天这一番被糟蹋掉的样子,此刻,我愿意拿起来去回忆香港这座城市的,就是这部电影,港大的街道,学生运动(这文化的确在香港的血液里),和这段从街头到高楼的爱情,正如这座城市的典型场景——破落小贩与摩天大楼,这种居然共存在同一条街道两边的反差巨大的组合,是渔村文化与资本主义共生之下的缩影。没有想到的是,多年以后当回忆这座城市的记忆的时候,脑子里冒出的,真的是玻璃,中环那群玻璃铸就的高楼群,维多利亚港另一边的玻璃建筑,从微观层面亦是,香港没有哪一个高楼里不是巨大的落地窗,在香港发生的和看到的一切,面前都是一面巨大的玻璃,离不开玻璃的身影。不得不感慨,用玻璃之城这个名字来形容香港,导演有如此敏感的洞察力。感谢张婉婷,用胶片留下对这座城市的爱,留下这座城市的最好的时候的记忆,它再也回不来了,香港电影回不来了,香港回不来了

当时我听不懂张婉婷这句话,更感觉不到电影里有什么她对香港的爱,这么多年以后,我才算看见了第三段爱情,这第三段爱情从未出现在电影的剧情里,却很有力量,这种力量,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它在那里,便是力量,的那种力量。这么说,它比侯孝贤更加低调,更加没有高潮,但是,是第三段爱情得到了隽永

Maggie@银泰

一个走题更大的哪吒观后感

感想写着写着就越写越多,越写越开枝散叶,越写越把各种旁的都写进来,成功的大众传播作品就是这样,把你本来想要说的一堆东西说出来

文化自信

哪吒是东方的,它的东方不同于功夫熊猫和花木兰,功夫熊猫的东方感,是一种游客式的东方感,它的确有很多文化符号的总结,它就如同你第一次到日本的时候,导游跟你说,所有的日本建筑都有大大的横梁,你看了一眼,对啊!很对!这很不一样哎!但哪吒的东方感,就像是你看到身边倚靠在奶奶身上的孙女(参见杨德昌《一一》),你知道这很东方,是渗透到你骨子里几十年的那种东方感,是每一个细节都是东方的东方感,是你身边会发生的东方感,却无法用一句话形容

电影里显性的东方感如阴阳太极的设置、如海边踢毽子一场戏里敖丙的太极。我喜欢的,是哪吒对于家庭、亲子关系、家族与个体之间关系的设置,赵小兰总结东方文化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甚好’to always work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ourselves, to contribute to our country and to bring honor to our family and community’ 这句经典的话,变成一个承接的具象,就是万龙甲,家族里的每一条龙把自己最坚硬的一片鳞片拔下来,举家族之力保护着幼子,而幼子则承担着全家族的期望,这是好莱坞电影人无法原创的意向

哪吒父母瞒着哪吒设计他的人生路线以及用欺骗的方式诱导哪吒从善、哪吒的母亲为了满足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种种细节、哪吒父亲一命换一命,也是东方才有的亲子关系,也像是《crazy Rich Asians》里面杨紫琼说的’Pursuing one’s passion. How American… not like here, where parents are obsessed with shaping the life of their children.’ ‘we know to put family first, instead of chasing one’s passion.’ 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模糊的边界感、家族与个体之间的边界模糊与使命传承的关系,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拿捏得好的细节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这个热词“文化自信”,这看起来是文化自信的一个旗舰作品了,不论自媒体们说了多少风凉话,但真的看到与自己熟悉的一切深度的共振的作品,谁不感到畅快

在美国的三个月,对这一点感觉尤其明显,在国内的时候各种愤青各种看不惯这个那个各种觉得美国好,到了美国,在人家的地盘里,谨小慎微的行事,错了一点,哪怕是自己的同胞也会趾高气昂的训诫你违反了这里的规矩,那训诫背后是对于自己更懂国外规则的骄傲感,需要满脸堆笑的去学习和仰望一套自己不熟悉的规则,即使也看得出这规则也并非多高明,但还是得全盘的接受, 生存的空间非常非常的狭窄,没有资格有原则,没有资格有发挥,没有资格有创新

你要说美国人有多高明呢?在硅谷这样一个全美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我惊讶于有这么大比例的人没有出过美国,甚至没有出过加州,当他们一脸单纯又骄傲又无知的说’I’m from California. I never left East Bay. This is the best place in the world’,我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角度继续与他们探讨这个世界的任何话题。美国是最好的地方,所有其他地方的东西都是错的,中国发生的事情完全的insane、crazy,为什么?因为这是中国干的,中国是evil的。你去过中国吗?没有。你去过哪些国家?我没有离开过美国,东岸去过两次。你知道两百年前西班牙人承诺印加国王用万吨黄金换一命,等金子一到手西班牙人立刻就撕票了吗?你觉得它民主吗?它有道德吗?对方连听懂这段历史的耐心都没有,转头对身边的美国人说“我觉得你说的中国快完蛋了很有道理”

他不是听不懂,他是压根不想听。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都是

那之后,我无比的坚定,其实没有什么可选的,路只有一条,我们每个人个体的价值都依赖于祖国的强大,这是一条船的事情,这一点也不聪明,这就是这么现实,period

于是,我会指着诅咒中国的华人说’You’d better wish China gets stronger. Coz your value here depends on China.’

赌国运,没什么可犹豫的,赌绝大多数中国人屁股决定脑袋,而真的需要去想的问题,是有怎样的小环境,这个很少数的中国人的圈层能做出什么,在海外做什么,怎么做

走题走得有点严重,赶紧拉回来,我就是想说,我为哪吒实现的文化的具象化感到高兴和支持,以前知道自己的文化里有很多的精华,但是并没有一个产品能够有逻辑的有道德的总结它、用易于理解的具象去呈现它、以大众传播的形态去全世界传播它,有一种只有道没有术的感觉,现在终于有了术。而悄悄的想,如果我也能在其中做点什么,就更好了,我不是专业,但是是一个爱好者,似乎靠这个吃饭还是挺难的,不知道怎么切入是现实可行的

但至于, 电影中隐含的对民粹与民主的讽刺(这电影里对中国人的从众和围观的讽刺挺狠的,也就表现形式上比鬼子来了要柔和而已),以及某些影评说的“反命运还是反父权”问题,的确,从终局看它未必正确,但此时此刻的中国,没有到反父权的时候,也没有到民主的时候

二刷哪吒

二刷哪吒,第一次看的些许不确定,更加明确,在可能的三刷以前,把零散的想法写下来吧

放松

中国人一直是不能从容的,从举国体制的奥林匹克,到憋红了脸吼上高音鼓足了劲整出扭捏造型的张杰们,都是满脸写着恨不得端出全部家当撑完三秒钟就泄的姿态

哪吒怕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没有面具的一个角色,没有肩负家国重任苦情能染绿一整条黄河,没有被架在贞洁牌坊上假惺惺的下不了台,没有莫名其妙的伸张正义毫无动机的牺牲自己。他就是一个人,一个渴望理解、不被理解的人,一个有着真实的驱动的人,一个第一次被中国电影人探究了心理底层的人

我喜欢电影呈现的姿态,很放松,很放松的搞笑,哪怕有些剧情的转折是不合规矩的(因为结巴而让徒弟破了功,因为喝酒而误了灵珠投胎),用笑料和缺陷刻画出的哪吒和太乙真人,丰富饱满

“我才不是活给你看的“,这是“命运“主题之下的风格注解。哪吒不是一个满脸假笑的瓷娃娃,满脸写着仁义道德,背后把真实的人性乘以三还给你,他是一个一地草野的孩子,天然的不规则的疯长,你愿意做一阵风和他一起轻快的摆动。电影呈现的状态也是这样

最大的自信,是敢露自己的短,天然从容的露,而我总相信,从容带来的动力,比自卑、比恐惧要更加长效

从这点上说,我天朝人民还是在回归人性的路上有所进步的,不至于走上日本人民在表里不一的巨大撕扯中要么变态要么性冷淡的绝路

感激自己活在这个时代,一边长大一边渐渐可以有权利做我自己,又有点羡慕95后们,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原住民,天然的坏孩子,一地草野

最近开始想要有小孩,大约和这个时代有关,觉得能有一个延续,原生在这个可以做自己的时代,想必很美好

我些许是受到那个画面的心理暗示,王菲和窦靖童唱歌的画面,那不是虎妈和一个被机械式的逼出来的孩子,那是一个天然的孩子,从容的,一地草野,和她妈妈默契的一唱一和,默契的对着眼神。她站在那里,一个姿势,一个发声,你就清晰的知道那是窦唯的女儿,她继承了窦唯本该称王却又错过的一整个时代,虽然这一切没有任何的预设任何的强求,没有背负任何人的期待,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初始值输入了,那输出的东西也都八九不离十了,中间强求抑或是不强求,差别都没有太大

窦靖童就是一个玩大的孩子,和乐队的夏天一样,从快女的憋足了劲到乐队的夏天的从容天然,人们的mentality终于从举国体制走到了“玩”,玩出来的孩子们,想到就开心

虽然要有小孩这个想法最近被所有人diss,当我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女同学们那突然亮起的眼神,和突然如倾盆大雨般开始倾诉的养娃的痛苦与不值,让我毫无准备的惊慌失措

谁知道呢,想也想不了太多,娃的老爸还没影子呢

写着写着就写走题了,正题还没写,好困,过两天接着写

对于高潮,我们采用什么仪式

电影《木兰花》的高潮是一个你永远也无法忘记的高潮

三个小时,四条故事,当各条线进行到各自的郁结突破的前夕,主角各自陷入极度的痛苦、陷入思索、陷入纠结,在这个拧得不行的时刻,出现了电影史上最令人惊异的画面之一:天上下起了青蛙雨

青蛙雨,是真的青蛙,灰色的青蛙,活的,以雨的密度从天上掉下来,重重的瓢泼的落下来,砸碎了玻璃,砸的人们四散奔逃,堆满了地面,甚至还发出呱呱的叫声,有点令人作呕

这场惊世骇俗的青蛙雨后,所有的郁结都一下子解开了,所有的过不去都一下子释怀了,只留下观众惊异得掉到地上的还没有来得及捡起来的下巴们

当我们讨论高潮的时候,仅仅下场雷雨是不够的,呼喊也是不够的,泪水也是不够的,只有一场足够分量的青蛙雨才足以支撑一个足够分量的高潮,没有把玻璃打碎四散奔逃摧枯拉朽便不足以称之为高潮

有时候,我们用青蛙

有时候,我们用血

当一股鲜血从体内涌出,一切卡住的凌乱的堵住的不顺的没有出口的都瞬间通畅了

一切越来越刚刚好,甚至可以用严丝合缝来形容,在北京的最后一天,几乎是无缝衔接,C意外堵车的时候,正好是G已经到达的车接上,前后脚连着进了小区,三人同时找到充电线,吃完饭G的车就已经在门口,正好让有事的C回去,一路完美衔接的,仿佛被接力接棒一般的,捧在手心的,送回了美国

再回到美国,facebook的Libra,草虫的微信,土拨鼠日的电影,亭亭的语音,Jennie的github happy hour,Ted被Libra引用的算法,Yuki来SF开车去LA,Andrew的电话,一切都顺了,一切都衔接得太好了

[以及,那用几十个巧合才能够拼接成的极度意外极度完美的SF最后一夜:to come]

血流出来了,有些憋着的堵着的混乱的郁结的仿佛流着令人作呕的油黄色脂肪的一切,也一下子释然了,更开阔了

这三个月在美国,把凌乱的线条整理了,那凌乱的已经不能用减法/黑名单来做梳理的凌乱,到了三个月的末尾,几乎有了一个白名单,而白名单里的一切,都如配合完美的锯齿一般,开始逐渐恢复运转,重新开始的运转非常顺畅、非常清澈,顺畅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一切都在如此对的时点发生

这如果是一个电影,此刻应当有一组蒙太奇,夹在石头缝隙里的小鱼终于摇着尾巴游进了溪流,布满铁锈左右都被卡住的齿轮终于开始旋转,水压积蓄许久的大坝终于泄洪出白色的巨力,黑云密布的天空终于被暴雨撕裂

三个月是一个小周期吧,有意思,当我问David什么叫在国外生活过,他也说三个月

一切就这么顺了

而这血的仪式并非剧情的安排,而是天然的发生

你说人生与剧本,有几分相似几分不同呢

我本来想了一个很好的标题,但是就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