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从blog到vlog”的修正

在“从blog到vlog”中,我设想了下一代企业会从哪里冒出来,当时说vlog。现在看来,我需要修正观点,我认为大概率这些人群会围绕VC

时代变了,各行各业全面进入专业化时代,以前“看见”就能做成事情,现在要“看透”,而不论blog还是vlog,都是媒体属性,媒体处于有价值的信息的下游,获得最外围的浅层的信息,其获得的信息的质量,不足以支撑“看透”。在深度和广度的等面积矩阵中,VC的深度和广度的配比,更合适,其用真钱学费交出来的经验,更真。其余因素如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社会更头部集中、人员素质等,不赘述

15年后,谁能够获得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呢?经过互联网15年的普及,媒体从信息优势变成了信息劣势,而信息优势存在于哪里,以及在什么突破点上

依然,关注VC、B站,这两个社群。获得高质量的信息源,非常关键

李笑来长江分享笔记

大逻辑:

实体经济小于虚拟经济,市场衣服销售额远小于游戏装备道具

比特币只是虚拟币的终极表现,虚拟币一直存在

比特币不能监管,not able to

价值互联网:价值无成本流动

怎么投资

投资界投资得长期好的,只有少数的,其他都是忽悠,尤其是媒体里经常说话的,全是渣渣。应该去找最少数的那几个人,巴菲特,peter thiel,他们都开诚布公,不要去“悟”,应该就只是听懂字面意思,他们说什么就是mean什么,不需要你去悟

前人分享的经验就是对的,可以无条件信任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就是对的,不要三十年以后说操这是对的

信息越多,就越片面、无法知道整个世界,无法指导行为

哪里有应用:

商业领域有大量的领域不适合公开透明,一年发一次财报是为了不打扰企业经营;公共事务与之相反,需要及时公开透明,不可篡改

商业登记、股权登记、身份证区块链化、退伍军人身份证(退伍军人住五星级酒店100块一晚)、各种证件复印件、电子签名

我提问他关于版权应用问题,版权他觉得是对的,他也在关注,但是推广过程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推广出来,银联推支付不行,支付宝不行,微信发红包搞定了

区块链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传统行业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以信誉为担保的银行业,不会颠覆,区块链不喊革命,革不了

给人生的指导:一个词,长期

任何一个人要在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且要活得好一点

绝大多数人有两次失败,一次是无知,一次是膨胀

一个词“长期”,放眼长期,就懒得做没有价值观的事情,币圈像亡命徒一样赚钱,就像这辈子只赚这一次钱,只花这一次钱

1979年开始计划生育,55年出生开始,60-70岁,面临尴尬,只有一个子女,越出息越远,45岁想退休以后什么都不做很快就死了,突然面临一个尴尬的事实,万万没有想到活得比以前久,面临二三十年无所事事的人生,所以我们不要到时候才发现卧槽我可以活这么久,什么也没干,所以,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一辈子,最幸福的死法,就是今天在非常开心的工作,明天突然挂了

M的takeaway

去年对行业判断最大逻辑继续证明为真:只要世界继续digitalize,数字货币就看多

李笑来很聪明,会抓关键本质,虽然做事不适合我的路数

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

以及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大大站台区块链24小时之内,正好我在和长江一群创业学员在一起,区块链从业者、对区块链感兴趣想要投入的占一半,他们对区块链高谈阔论,各自有各自的强烈观点,每个人对此事演绎出各种解读,但是,他们没有人点开大大的那篇讲话,只是看了标题和各种演绎解读,就开始展开,或者说,更精确一点,高谈阔论的所有人,都没有点开大大那篇讲话,我不排除有人点开了看了,但是不说话。其实,大大的那篇讲话里面,对区块链有什么应用,已经写的非常非常详细,精确到具体什么领域的什么应用,但是大家不愿意看,更愿意去听李笑来的解读(实际是割韭菜的宣讲),更愿意只看一个标题就下结论。而且哪些应用靠谱,哪些应用不靠谱,从去年到今年也没有变过

嗯,记得zz去年diss我的时候,说知道真相只需要做到比别人勤奋一点点,对啊,只需要勤奋一点点,真的点开那篇文章,好像这个动作都配不上“勤奋”这个词

这里又想到美国教育的好处,那里的确会培养人高效做research的能力,和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时不时的,还是想去美国念书一年

从blog到vlog

今天我们再来打开地图,扒拉扒拉下一代的企业会从哪里冒出来

互联网这一代企业家我把它叫做民企2.0,郭广昌潘石屹那一代人叫做民企1.0,在2019-2021年(5G铺设完毕之前)出现的企业家,我把它叫做民企3.0

过去15年沉淀下来了什么?

1、人才的专业化:经过过去15年的泡沫,每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完毕;对于商业而言,过去是“看见”、‘开打“就有钱赚,现在要“看透”、’打透‘才有钱赚

2、个体的崛起:平台+freelancer的谋生模式转变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毕、百万人口计的万众创业、百万人口计的western educated kids,导致以百万计的人口完成了个体的觉醒,此过程不可逆,短期呈现为各方面的个性化,长期呈现为基础商业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变化,所谓启蒙,目测是必然事件

3、便宜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移动支付、线下delivery,等;上一轮泡沫破灭后,留下便宜的基础设施,下一代企业需要利用便宜的基础设施;问题:现在什么基础设施便宜?

4、人口和资产结构性转移:积聚已久,势能存在,这个不具体说了

现代企业的出现

中国会出现真的合伙人吗?我认为会,“中国没有真正的合伙人”,这句话认同,但是目测它会改变。第一,dictatorship适合快速发展,但未来十年,慢将是常态;第二,社会复杂化程度已经指数级提升,导致没有一个个体能够handle公司关键决策和信息获取,必须是一个team完成;第三,80前的人的教育里面没有协作,80前人才不具备协作相关的基本mindset,基于在单机mindset上的协作skill无用,80后的教育里有了;第四,过去十几年,中国的upper middle class以上的人的孩子几乎全部western educated(人数数字几乎能match),众议院在中国尚未有基础,但参议院有基础了;第五,协作相关知识技能在中众的基础普及已有积累

中国会有现代企业治理吗?我认为会,1.0和2.0的公司都是没有管理的,过去生意的核心是资源导向,管理和成本是次要因素,这个时代过去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切,都会在下一代企业出现

但这一代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一个区别是,中国企业的外部individual contributor(IC)比例高,全职雇员数量少,从税收和人才角度均make sense,轻公司+IC架构的基础设施已经完备,这有利于现代企业治理的萌芽,从少数高质量核心function人才的机构中萌芽

以及更有趣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是与文化孤立的,尤其是现代企业这一复杂产品,let’s see

blogger的年代和vlogger的年代

依据老一代创业家jianshuo的回忆,上一代的企业,是从2005年web 2.0 blogger们疯狂聚会的那一个个聚会场里一个个生出来的。好,那我们打开地图看看,地图上有哪些地方,长得像这些以后会经常不为了钱而火热聚会的地方?

blogger是一群什么人?从呈现形态上,他们是码字的人;从内核上,更认为他们是一群forward looking leader,对参与社会大潮有需求(->  vision and motivation),有体系化逻辑化框架性思考能力(->企业架构能力),具备communication能力(-> marketing和销售能力)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叫做vlog。15分钟的视频能够呈现完整的逻辑,15秒-2分钟则不可,除了吃喝玩乐以外,短视频生态正在出产有逻辑的高质量内容。vlogger是什么人?假设出现完整逻辑的优质内容,则他们具备如上所说的blogger的特性,而vlog比blog门槛显然更高:对vlogger的整体素质水平和跨界元素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更高(比如欧阳娜娜,她在成为vlogger以前,大提琴水平是上过格莱美的);其生产过程需要teamwork能力,相对于blogger的individual contributor性质,bloger主更具备协作能力;目测这会出现,尤其是影视行业今年全军覆灭以后,专业技术人才流向短视频,优质短视频的爆发是必然事件

目测这群人出现的地方,是B站的UP主生态、以及,快手正在做的新产品线有可能

这里多说两句B站,动漫起家、二次元阵地,扶持优秀的纪录片,且陈睿坚持不做贴片广告,虽然这个决策在商业上实在太一排黑线,但是困难的、周期长的变现途径也让B站UP主离浮躁较远(相对其它平台而言),总之,看起来B站这个地方可以打点

*感谢jianshuo对本文blogger历史背景的贡献,感谢成远对本文技术应用路径的贡献

区块链往前看十年

去年这个时候,挖了不少区块链的项目,想了一堆东西,彼时的区块链正是一片燥热之时,全是噪声,放了一年没看,有些沉淀下的东西,记录在此

第一印象

回忆一下第一印象的直觉,有几件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其中某些第一直觉的判断,现在依然相信

第一, 互联网是一个独立的jurisdiction,它将会有自己的货币、宪法、军队,它本身是global的,讨论互联网的governance的时候,不应该放在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体系内,地缘政治将割裂互联网的本质。即,我认为治网权大于国家主权(也许现在不,但它最终会,这一天我认为20年内能达到,其中几个重要的非连续点,是人类的多少类别的activities变成线上)

第二, 只要人类更加digitalize的趋势不变,数字加密货币就会走上升曲线。人类正在digitalize,价值的定义在变化,价值需要新的carrier,于是一个能够承载digital世界里价值的货币需要,这个货币能够以digital的方式track价值、可编程、执行货币的一般职能

第三, 对金融价值链的改造。区块链连接资产端和货币端,能够将现有金融机构的环节重组,重点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范围扩大,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二是小国货币支付,尤其是政权割裂而经济活动连接的区域,以及货币和政局波动极大的地区,重点看中东、非洲、部分东南亚、南美

第四, 行为与货币/激励的连接,能够促进协作,尤其是版权、社群,但是,逻辑的核心是产品和需求,而非加密货币的激励机制

第五, 区块链最大的(可能是唯一的)应用,是金融

另外,当时的感受我也有必要记录一下,这个感受极端的糟糕。当时感受到自己在一个飞速的漩涡里面,脑子里的头绪条线非常多,很杂乱,每天都在想很多很多东西,整个人很难受,又找不到出口,发烧、崩溃、暴哭,又不停的写写了十几万字,不停的想,不停的看,不停的写,整个人是浮肿的,无法瘦下来。这种状态着实不好,我当时觉得,难道是技术在向奇点以更快的速度坠落的过程中,人的生物极限越来越无法承载,中间的gap越来越大?

今年的update

一年过去,金融体系的生态正在成熟

- Libra:最大的突破是facebook筹备两年的Libra,其最大精力放在onboard partners(visa、mastercard),方向是小国支付。方向上符合去年的预判

- 金融基础设施:去年研究下来,托管、钱包是后端服务,借贷、资管、对冲基金是前端服务,交易所、ICO会淡出历史,今年看,币值回归后,新一轮的“韭菜”入场,但ICO很少,做大币种的多,对冲基金依然稳固,借贷、资管逐渐发展起来;行业主要公司人员素质提升且均为金融专业人才,虽然服务的客户(新的cryptal fund、大户)还是投机居多且人员素质依然较低。方向上符合去年的预判

- 炒币:ICO的本质是非法集资,是利用了新经济的认知差和信息差,即用互联网的新概念,收取新经济认知未到达的下一圈层的人的智商税。中国炒币人数,去年300万,现在依然300万,换了一批新韭菜,将在历史淡出,韭菜的存在价值是给予长期的金融基础设施提供练手的市场,令其发展成熟( 钱包、托管、资管)

- 人:技术向的人和金融向的人对区块链前景的判断泾渭分明,真正懂技术的人以不相信居多,理由是技术上并没有创新,金融向则相信。我认为这件事情的本质是金融,金融人更能看懂,我认为区块链领域的核心player是金融属性的团队

要做的事情:

  1. Libra
  2. 谁?腾讯、阿里、头条:个人认为头条是最像的;传统金融机构?
  3. 核心机构的跟进
  4. 我到现在也迷迷糊糊的技术细节:具体的什么需要区块链什么互联网就可以

教育往前看十年

启蒙

周末和Roxie吃饭,她在做一个厌学症孩子的教育,教育理念是和我喜欢的一致的,我们讨论自我认知、培养内驱、deal with不同等等,她们几个月前刚开始做,也是和李一诺合作的。她告诉我,有一批小微教育创新的企业正在做类似理念的事情,切入点各有不同

如果我们画一下我这一代人中那么一小撮做到了内心丰盈的人的轨迹,他们被一些较新的理念教育开启,比如stanford开启了一些alum(stanford在传统教育机构里的理念算异类),jinbo开启了我和BBY alum,他们尝到甜头以后,他们也愿意把孩子送去新理念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他们的孩子也许是父母言传身教,也许是在一土上幼儿园上小学。以我自己而言,我在26岁的高龄被jinbo重装了系统才变成今天的样子,代价太大,但这应当是在小时候就原装的操作系统,我会付出努力让这个操作系统在我未来的小孩小时候装上去,这个努力也许会是和现有体制背道而驰,我不希望孤独,我希望我的身边有一撮人都在践行类似的理念,现在看来这个群体有了抓手

人类在工业时代通过“去人化”积累的经验和数据,都逐渐在信息社会以智能制造/智能xx的方式自动化,从而重新解放了人(被工业社会机械化了200年的人),让人可以离开过去两百年“机器上的操作者”的人设、重新去做“完人”,但是,教育不仅不培养完人,反而是把人往切割开的功能去培养。现代教育及其学科划分产生于工业时代初期的德国,其统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机械化的校内规则,是为工业社会大生产所需的机械性操作技术的人才所准备的,当今社会需要的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并不产生于现有的教育体系(他们还是会产生,但是因为除了教育以外的其它原因产生的)。现有教育体系的学科划分,也是工业化初期的产物,其过度专业化对人造成的局限,以及学科本身对于解释事物本身呈现的无力,都是方向性的问号。我有理由相信,它即将过时,它的某个软件(具体学科知识)也许并不过时,但是操作系统是过时的

很有意思的是,Roxie告诉我,小微教育创新在北京、成都盛行,而在上海则全军覆没,完全不受家长的欢迎。最近我也在梳理我几个搬到上海去的朋友,和我在消费的东西,我发现一点,他们都在上海积累出来了在old money领域里面很好的产品的knowhow和购买渠道,前几年这些产品在外地没有,但这两年,我都可以在外地找到一样好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国产的、品质几乎一样好,关键是都是n分之一的价格,理念和渠道很新很年轻且狼性,上海朋友们消费的东西就相比过时了。我原以为上海的教育和医疗的良好基础是不可撼动的,现在看来似乎也不是,现在看来,在北京和成都,更有可能出现我愿意把自己小孩送去的教育理念的生态了

总的来说,我蛮幸运的,自从被新的一套教育理念改造并洗脑了以后,我对传统的教育那一整套东西都是不感冒的,但总不能自己教吧。这几年,不少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尤其是不少顶尖的人在做符合我认可的理念的新形态的教育,等到我的小孩上学的时候,这些生态应该都相对成熟了,还挺省心的。当然,这也为即将到来的启蒙打下了基础

中国教育的选拔作用

前几天在清华,一个在国外上学的孩子回国考英语没过,于是找清华的老师分析原因,清华老师说,是这样,不是你英语不好,中国人太多了,不能每个人都考上,总得找点什么考点,把3%的人给选拔出来,把97%的人给淘汰掉,这个考点可能本身就是没用的,但是只有这样才能筛出来那3%

挖了几个月教育行业之后,不少事情颠覆我的认知,其中最大的一点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的功能和用户价值是选拔,而非教育,教育是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于是,父母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但是父母也知道教育主要目的是选拔,父母会因为选拔的结果而付费,不会因为教育本身而付费,所以非应试教育内容不如应试的有市场

话说做题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糊涂的做题,不明就里硬练功,第二种是参透出题人的意图,并把它当作世界,第三种是参透出题人的意图,并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去客观的看待和批判性审视。第二种最容易出学霸,第一种和第三种都会出差生,两类差生的区别在于第三种是不屑于跟这个规则玩,第三种有可能生产出新的规则

这里我们使用第三种境界去看待这个问题,倘若中国教育的第一目标是选拔,那么,其教育内容相对一个孩子真该学的东西,是有偏差的,这偏差可能还相当的大,那么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以这样的教育内容为domain,做到极致的好,是否其实是在一个错误的domain里做事,时间是否花错地方;第二,选拔的功能能够持续多久,它是不变的,还是会消失的;往哪里选拔,那个选拔的目的地是对的且唯一的,还是反之,那个目的地是否会消失

教育平权

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大机会在于教育平权

我对教育平权的认可度,过去几年发生很大变化,从原来压根不理会,到认可大机会的存在,到认可必要性。Again,是人民选择了体制,这人民,不是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的那200万人,不是到了800万就再也不增长的得到用户,是那13亿没有坐过飞机的人,是3亿抖音用户是10亿快手用户

这里有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和朋友们讨论的时候意见分歧很大的,即,这一类人群的方向,是奶头娱乐+byebye,还是教育,也即,新的启蒙,是一个亚文化,还是一个主流文化

还需要做的事情:

  1. 几个核心公司的view的update:好未来、完美世界、一土
  2. 豪哥的新的思考
  3. 妈妈群重新update
  4. 挚信在上海做的那个学校的update

2019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台

因为某些百年一遇的原因,北京突然有了世界级别的rooftop
也因为一样的原因,有些东西在rooftop上产生了
世界本无因果,只有当时过境迁你试图去解释它的时候

历史选择了人,而非人改变了历史

历史选择了事件,而非事件改变了历史

很多年以后,人们说到2019年的北京,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秋天和天台,人们会像希特勒遇到了列宁,冯诺伊曼遇到了xxx那样去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