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洞了

终于等到了可以发一年前vs一年后的日子

来张对比,哈哈

去年这个时候,是最快要向“年龄”投降的日子,是被健身节食两个月还毫无进展打击,觉得自己只能接受“35岁新陈代谢下降,只能接受从此都是和妈妈一样胖胖的少妇身材”;也正是这一年,完成了体能和肌肉力量的本质改变,进入运动的良性循环,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已经是另一个人,进入运动活力范儿

再来个对比,哈哈

代价也是辛苦的,六点多天不亮硬把自己从被窝里拽起来,撸铁老茧到不敢跟人握手,买西兰花买出美团白金卡,啃鸡胸肉啃到想吐,别人吃牛蛙我吃拍黄瓜,每天去面包店逡巡闻闻香味慰藉自己,不过逐渐的,发现西兰花很好吃,不运动就难受,身体动作的机械方式全部变了,很棒很棒,从未有过的棒

没有什么不可能,也没有什么限制,年龄不是限制,基因不是限制,更不要说其他

世界很美好,我们都会活到120岁,一直工作(建设性的做事情)到90岁,未来还有五六十年的职业生涯。从前人们只有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钱只能赚一次,周期只能走一个,全都是一锤子买卖的互相撕逼;六七十年的做事生涯,从容多了,要做且只能做些更长期的事情了,好开心在自己的壮年时期即将来临的时候遇到这样的结构性改变

在这个转变的时点,开始有一些觉得可以在这条长长的路上一起同行很久的朋友,觉得很幸福,比如现在能看见这个blog的二位

过完今晚的酒局,就出洞咯~

泥煤人生

今天本来要来银泰写这篇文章的,结果写了另外一篇文章,先占一个坑,在今天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等我有朝一日把文章写完了再补过来

7是一个轮回的周期,这个国庆的7天好重要,天哪我都难以想象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不可思议,在这7天里面,一个新的生命的胚胎形成了

以上

如果说这半年多的date我收获了什么

在结婚教练的push之下,这半年多我非常激进的、有策略、有步调的date了很多很多人,简直把这辈子能用来date的energy都用光了。虽然说,最后,结婚这事儿对我还是吸引力不大,不过我意外的收获的别的东西

我意外的发现,我认识了一群有追求、有意思、有能力、有未来的人

过去五年,适婚年龄的人群的事业和收入现状/前景的绝对值下降、与前一代人相比严重下降,而抚养孩子成本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在此阶段结婚生小孩的一批人,进入了负担非常重的状态,被家庭支出捆绑严重。而这一段时间恰恰是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急剧展开、新经济和新文化迅速上位、大量信息冲击的阶段,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单身的人,在35岁左右的年龄里还没有结婚,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经济负担相对较小,牵绊较小,花了更多的时间追求事业,因为没有大量时间被捆绑在家庭里所以与极速展开的社会有丰富的触角,也建立了获得丰富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论,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浸淫在新经济里,出现迭代

当我对着一个已婚的同龄人聊天,和与一个单身的约会对象聊天的时候,真的感觉这是两个世界的人。已婚同龄人压力很大,很纠结,思维和认知局限在旧的认知里,考虑任何事情都还是从赚钱出发,理想和想象力被压在经济压力里喘息或者消亡,也没有什么爱好

单身同龄人则各自专注在各自有热情的东西上,有人在设计下一代的汽车体验,有人在研究gen z,有人在为一带一路的国家级谈判而激动且不在意收入的愿意奉献自己的下一个十年,有人醉心研究科技投资,有人对新一代的消费和社会形态有深刻的洞察,有人很投入的健身活力四射又不为什么目的的出产很多内容,更有很多很多的在醉心自己的创业,对自己创造的事情很有热情,停不下来。他们对自己从事的事情都充满了热情,形容自己做的事情的时候,都是眼神放光的,这种热情,感染到我,让我觉得快乐和激动,忍不住的和他们一样眼神放光,而已婚的形容自己的事业,往往是不得不做的架势。他们往往都在工作之外发展出来自己的爱好,有人很懂精酿啤酒,有人对声音研究得很深,有人全世界参加小众航展拍摄飞机,有人知道这城市里每一个小众有品的餐厅,有人把每一块肌肉都练得精致,有人像机器猫一样变出来各种食物,他们都是有趣的人,不只是会工作而已,说到自己的兴趣,他们也是眼神放光,感染到我。这个状态,在一些已婚的70后身上有,他们生的时间好,所以没有负担的完成家庭的任务,但同龄人里,只有单身的人,才有这样的奢侈了

今天祖国母亲的70岁生日,大年,不知怎的就开始回顾起这么多东西,好像是一个周期的结束和一个新周期的开始似的。这一回顾,就觉得,自己好幸运,认识了这么一波眼里有星光、脚下有步伐的同龄人们,我们真心的对彼此的世界感兴趣,为彼此前面展开的未来而欣喜,有了这个纽带,有没有结婚啊小情小爱啊,又怎样呢

冰箱上有字条,桌上有菜

我觉得我想要这样一个产品,我想要一块可触控的面板,上面是我对家的各种控制,比如,楼下两家超市的送货电话和微信,我点出来的时候,老板娘就可以拍他们家的冰淇淋的样子,显示在面板上,我来选我要哪个冰淇淋,然后他们给我送上来;有阿姨的微信和schedule,下一次要做的菜和食材的购买都列在这个category里面,我常吃的那10个菜,每个菜的菜名和食材都对应好,直接连美团外卖我常买生鲜的那一家,直接当天早上下单当天在阿姨到家的时候送到,其实很简单的,食材一共就十几种,没什么需要program的东西,以及我每次要她做的事情的视频,都放在这个面板上,让双方on the same page,甚至可以根据视频自动生成一个tick tick list,可以有一个摄像头在我不在家的时候,track她的工作状态和时间;有常买的几个外卖和生鲜店,洗衣服洗鞋的店,按一个按钮他们就都会来送东西取东西,而且常做的几个事情都是记录好的,不用我每次都重新选重新沟通;有电表水表的一键支付;有物业的电话,有任何维修就求助;还有常用的生活用品低值易耗品最好是订阅式的一次性购买,定期给我送过来,比如卷纸、牙膏、洗衣液、鸡蛋、牛奶、水、圣女果、柚子、鸡胸肉、牛排,都可以估算用量定期送过来,生鲜估算保质期和用量,这个屏幕上列出了下一次送货的时间和物品,我可以知晓并且按需调整;自动读取快递的单号和派送员的手机号,把我已经标准化的从楼下送到楼上的流程,都由这个面板的AI打电话给派送员给予指示,每次说的话其实都是固定的,都用不着AI,事先录好都行;嗯,如果能再智能一点,我的所有衣服和鞋子,还有床单被罩毛巾什么的,哪一个该洗了、该干洗了、该熨了,都能够自动提醒我,自动给阿姨指示、给干洗店下单,让他俩on the same page,直接对接,就好了,这个“该”,是我program 好的标准

如果对应到中古时代的生活方式,它就是冰箱上字条的位置;这个东西现在零散的在微信的各处,每次都要需要用脑子去记,实在是很麻烦;我觉得,这个面板如果是在客厅的玻璃上面,是蛮合适的,需要的时候调出来,不需要的时候就不显示,就是正常的窗户玻璃;这个面板可以触屏控制,也可以语音控制

我觉得,这个面板可以代替相当一部分的老婆/老公的功能,有了它,我觉得我就没什么必要结婚了

关于这个话题,也有一首歌非常搭,我们家阿信的候鸟

候鸟–词by我们家阿信
冰箱上有字条
桌上有菜
电锅里面有饭
没有人在
电话里的独白
还在等待
一个人的表情
怎么安排

单身生活最大的困扰

单身生活了那么久,各种事情我都能找到解决方式,唯有一件事一直在困扰我:怎么才能吃面包

我是一个面包爱好者,我的最爱是那种硬硬大大的欧包,嚼起来特带劲儿,可是,一个面包有一个小脸盆那么大,500克,可是,一顿饭就只能吃50克的面包,总不能一块面包吃十天吧?每次去面包店,都特羡慕拖家带口的,左手拎一个娃右手拎一个娃,后面跟着一个老公两个阿姨和一对父母,一买面包就买两个,回家一天就吃完了!可是我呢,只能在面包店逡巡,看看今天有没有恰好有那种拳头大小的迷你小面包,可是,我找遍了中国的面包店,没有面包店会做我最爱吃的核桃面包的迷你版小欧包

更可恶的是,面包店不给切,因为切了就会有空气进去,面包里面就干了。我曾经在上海武康路的一家我最爱的面包店请求帮我切一下法棍,结果被一口拒绝,面包师傅斜眼看着我一脸鄙夷地说,我做面包练了一辈子,就是练这里面软软的均匀的气泡,空气一进去,就硬了,这面包的精华就没了!那就是说,一次就得把一根法棍吃完啊,可这要怎么吃得完呢

于是,每次逛面包店都可怜兮兮的,眼巴巴的左看右看,看饱了,就回家了

唉,连我妈都不鄙视我单身了,居然被面包店鄙视,唉

有谁能帮我解决一下单身女孩的吃面包问题呢?

一个80%严肃的婚姻研究

花了几个小时研究了一下婚姻,发现自己纠结了这么久的事情,花了这么久的时间又心里依然不确定,但从来没有客观的去了解一下事实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专注的研究几个小时就可以有结论,以前花的那么多时间和情绪的撕扯,真是白花了。所谓王兴说的,有的人为了战略上的懒惰,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以下算是个笔记:

数据:现在是什么样子

  1. 独居比例在增加,一起住比例在降低,一起住的人里面,结婚比例在降低,同居比例在增加:35岁以下,独居的人比例从2007年至2017年从56%上升为61
  2. 离婚率高,不幸率高:结婚的人里面,50%离婚(41%首次婚姻,60%二次婚姻),没离婚的人里,25%不睡在一个房间,另有数据未知比例的人处于不满意但是也没有完全miserable”,但因为经济危机不能卖房等原因而没有离婚,减去以上比例剩下的,是“live happlily everafter”
  3. 一半有外遇:50%丈夫有外遇、40-45%的妻子有外遇
  4. 首婚年龄上升:In 1958, 美国男女首婚年龄 22.6和20.2,2018年是29.8和27.8
  5. 一直不结婚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美国25岁以上成年人,有20%从未结婚过,这25%中的53%认为他们想要结婚,47%不想结婚
  6. A女和D男独居:受教育的收入高的女性独居,没受教育的收入低的男性独居
  7. “复购率“:离婚/丧偶的人中,21%想再结婚,45不像,31%不确定。女性体验差于男性:54%的离婚女性说他们不想再婚,30%男性说不想再婚
  8. 孩子:美国城市里,66%的孩子和在婚姻关系中的父母住在一起(live with married parents)(包括寄宿在别的双父母家庭)25%的有孩子的家庭是没有结婚的,1968年是7%(所谓“完整家庭”孩子比例并不很高,推论:法律会support这群人,支持性的商业产品会出现);在没有结婚的有孩子的家庭中,单亲妈妈占比从88%下降为53%,不结婚但同居的父母占比从1997年的20%上升为35%1997年是第一年开始统计这个数据)(推论:生小孩不结婚是趋势)
  9. 人们还是想结婚,只是不ready:未婚的人里,14%不想结婚,58%想结婚,27%不确定(我不是异类,我还是想结婚的)
  10. roughly可以认为,男性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不结婚,女性结了一次以后才知道真相: In addition, among those ages 25 to 64, men outnumber women by a large margin among never-married adults (125 men for every 100 women), but men are outnumbered by women among previously married adults (71 men for every 100 women)

其他经常被讨论来讨论去但是早就结论的事实:

  1. 一夫一妻制:在一夫一妻制社会里,5-10%的婚姻不是一夫一妻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流的社会占人类社会仅为20%,占哺乳动物仅为3%
  2. 婚姻是一个经济决策,婚姻关系是纯经济关系,爱情进入婚姻决策体系,在欧美100年时间,在中国30年时间,现在婚姻是一个包裹了爱情外衣的经济关系(当然,这一点在变化,下文将述)

婚姻的作用(以及现代的变化对其必要性的影响):

  1. 经济保障economic survival:部分存在,女性经济地位提高降低婚姻必要性,对中低收入者必要、高收入者无必要,
  2. 合法的性生活legitimate sex life:基本不存在,婚外性生活是主流文化
  3. 获得生小孩的权利certify paternity:基本不存在,未婚生小孩合法化是趋势
  4. 养小孩child-bearing:没有答案。单亲家庭和未婚生家庭小孩比例上升,长期和细节分析尚缺;社会如果对养育非婚生小孩的责任承担一碗水端平,据说对小孩没有影响(sweden案例)
  5. 社会认可social acceptance:舆论压力在减小,必要性降低;以家庭为单元的社交依然是必要性,但未来有可能改变
  6. 获得某些权益和经济利益的法律资格:比如保险、选举、税等,具体看政策。目前美国鼓励婚姻,一个结婚证对等1000多项权益;中国政策不鼓励结婚,尤其不鼓励女性结婚(买房资格、税务、离婚对女性的保护等)

综上,下划线的是剩下的legit的理由,每个都在变弱吧,貌似只有第六项是硬指标

婚姻与现代社会的矛盾:

  1. 寿命变长、注意力变短longer life spans and shorter attention spans

十五世纪婚姻诞生之时,人们在十几岁结婚,30多岁死亡,婚姻期限预期为20年;现在人们30岁结婚,90岁死亡,婚姻的实际期限为60年;维持一对一关系60年,在多方面形成挑战,比如如何和一个人have sex  60年

注意力周期变短这个不解释了

活的长,经历的生命的变化就多,世界变化快,生命变化周期变短,于是20年周期对应20年生命,一段亲密关系即可,变成7年周期对应60年生命,其实需要9段亲密关系,此处有矛盾

以及,其中最大挑战是夫妻双方成长不同步,婚姻在此恰恰扮演一个负面作用,婚后往往一方成长,另一方不成长,差距变大,而没有结婚的一对则不会,此处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产品

2. 婚姻的经济功能变弱、情感支持功能变强

伴随社会中坚力量的需求从马斯洛需求层级向上爬升(基本生活保障向精神需求),婚姻从一个纯经济决策,变成了感情需求,理解、支持、启发、互相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出现两个问题,第一,能够同时达到二者的期望的少,导致对婚姻不满比例上升,即实际达不到期望;第二,达到这个期望的途径往往并不是婚姻,且也不是男女情爱的关系,而是朋友/社群,但因为婚姻中对彼此的期望,导致彼此需要花更多时间满足对方情感需求,而没时间和社群交流,导致婚姻实际扮演南辕北辙的作用,此处又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产品

当然,婚姻的经济功能变弱本身导致婚姻必要性降低

3. 家务劳动的定价出现导致婚姻关系解体,及妇女地位上升

unpaid housework被货币化,导致婚姻经济关系解体:历史以来,女性做家务,不被支付工资,因为maid、外卖、育儿等行业兴起,这些工作变成家庭对外支出,从而获得定价,被释放出的女性时间,变成外部工作,相应有了定价;也因为这类工作大多被女性做,所以更多女性工作,获得定价;女性经济独立性增加,形成正向循环,于是整个没有被定价的housework被整体定价/货币化

按照惯常规律(即,人情交易经过货币标准化后,包裹着人情外衣的经济关系得以纯粹化,人情解体、交易纯粹、交易范围扩大),货币化之后是人情的解散(或者我更愿意叫做人情的纯粹化,即货币能做的都货币交换不牵扯人情,人情都是因为真爱),所以以婚姻关系去绑定的经济关系变得脆弱并解体,真正的情感需求由于其本身的多元化而被多元化的解决方式解决,婚姻只是解决方式的其中之一

女性经济地位上升导致的婚姻必要性下降不多说了

美国、欧洲、中国的婚姻

北欧的个人主义:

欧洲离婚比例低,因为结婚比例低(拿到英国、sweden数据)。北欧对未婚生小孩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婚生小孩一致,sweden的未婚生小孩表现与婚生小孩没有差异,除了这些小孩长大以后更倾向于不结婚

“On the economic side, a generous welfare state ensures that their children are well provided for whatever the fate of the marriage. Likewise, men are on the hook for child support for children they have fathered and the government collects payment aggressively unlike in the U.S. where payment is patchy. On the emotional side, simply being married provides no sense of permanence given that most marriages are dissolved anyway. So European parents see no benefit of marriage for themselves. ”

中国的家族婚姻

以上讨论的是两个人的婚姻,中国的婚姻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两个家族的婚姻。其原因在于“孝”的体系。相比西方家庭,中国的家庭承载赡养老人的经济功能,背后是zf将养老保险的预算即相应社会化服务商的建设这一责任推给家庭,导致亚洲zf在养老投入比例较低,为确保这一经济功能被人接受,发展出一套人情层面的“孝道”体系。这一责任的点在于“花时间”、“花精力”,in addition to“花钱“,落在女性身上,且被道德审判,可以说是中国婚姻最难让现代女性接受的成本。非自愿型的人情是货币不发达或者货币不充足的时候进行交换的非标准等价物,中国农耕社会的社会关系导致人情体系庞大,家庭是人情体系的其中之一,货币越不充足的地方,家庭人情体系越powerful(我挺幸运的,我的家庭,要么真的关心,要么真的帮忙,其他扯不清楚的人情都没有,这种价值观我喜欢。估计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估计对方必须是一样的家庭关系,哈哈)

解决方式

第一,调整预期:什么预期是现实的,什么不现实

  1. 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不现实
  2. “老的时候有一个了解你一辈子的人一起去世”的预期:可能是不现实的

第二,了解西方已经在尝试的新型的婚姻形式:

  1. 有限期婚姻:比如墨西哥和北欧提过过的2年/7年有效期,到期可决定是否续约(法案没有通过)
  2. Serial monogamy多阶段一夫一妻制:一个人一生有多段稳定中长期感情,每一段把你带到下一个阶段,相对严格的一辈子的一夫一妻制而言
  3. blended families:一群前妻前夫现妻现夫前小孩现小孩混在一起的家庭
  4. open marriages开放式婚姻:双方接受婚外partner,适合“认为热情、自由、自我表达比“身体的独占性”更重要”的人
  5. Covenant marriages:婚姻契约中额外增加个性化的特殊的法律条款
  6. commuter marriages:夫妻双方住在不同城市,定期见面

第三,某些趋势:

  1. 婚姻会更融入社群community:对传统的emotional intimacy and “togetherness”的需求下降,个体和双方的活动都更多在朋友、兴趣爱好等其他社群里
  2. 婚姻/离婚宽松:纽约pass无过错离婚法案等

第四,看中国政策会如何:出生率的断崖式下跌的确是中国fatal问题,但是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城镇化、引进外来移民),至于是否鼓励本国居民生育和结婚,具体看政策吧,目前有看到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并没有鼓励结婚(北京未婚生孩子可上户口),政策出来以前,也没必要逆历史潮流而动

第五,分清楚什么是信号,什么是噪声:不幸福的婚姻来自于对婚姻的期望过高,而做的调研不够。相对于商业决策,亲密关系的信息广泛存在于非专业、非结构化的来源中,调研切记不能来自于文艺作品,如电影《龙虾》中展示的,文艺作品是社会合理化其经济结构所用的洗脑手段,即梁文道举的例子,如果社会经济结构决定把老人背到山上孤独终老是对社会有利的,就会产生相应的神话宗教去合理化它,比如山上有神灵,不在神灵脚下孤独修炼就无法转世等;调研更应该来自于客观数据分析、政策法规及其趋势

好啦,调研完这一圈,真的清晰了好多,自己并不是个异类,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大多数,没必要为自己的选择战战兢兢,未来有哪些选择,应该具体怎么做,也很清晰,不知道自己过去这么多年到底在纠结什么。和上一篇说的我的婚姻观也不矛盾,婚姻是选项之一,为了解决我想要的东西,其他解决方式也都available,婚姻只是其中之一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你烦恼多,是想的太多,读书又太少

山河并肩坐着

让我先喷一喷

接着上篇文章说,姜文和周韵的关系的核心架构发生在婚姻法项下

你看,一个工业时代的产物越来越无法承载一个现代社会实际发生的东西,姜文和周韵的关系是一个天然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它涉及婚姻法、公司法、劳动法,还有更多其他的东西,等等等等,它倘若是只在婚姻法项下,则一定不如现在这般好,工业社会的所有产品,都是一把刀子,切开了真实发生的事情,工业社会的所有概念和手段,都越来越无力,正在消亡过程中

婚姻法把一个本来在发生的东西给用小刀切割了,你非要一个更高维的东西按照一个被切割了的低维的轨迹去跑,这压根不make sense。就像是你非要一个11维的智子跑一条卡丁车赛道,那这智子肯定跑不好,跑着跑着就得偏航,这智子如果脑子想不明白,就得觉得自己怎么老是跑偏,是不是得调整,这一调整就浑身上下都膈硬。其实智子应该想,我尼玛比你赛道高级8个维度好嘛,我按照你的轨迹跑不好,是因为你不如我高级,要改变的是你这个低级的赛道,而不是我的轨迹,我take over the world的时候,你赛道都不知道还在不在了

姑娘们,你们比婚姻法更高级好吗,高级好几维

但是有一个思路就是压根不对的了,比如,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所以你要找一个亲密关系中能够相处的,这是用一个低维逻辑去给高维的东西设置条件,最终低维逻辑会更快消亡,被高维逻辑替代。是的,大家现在甚少按照“因为我要结婚,所以条件是xxx”这样的逻辑去选择另一半,但是婚姻这个错误的切割的刀子存在,这个过时的标准样品的存在,误导了人们的选择逻辑

以上是接着上一篇的喷,下面是本文核心,hoho

山河并肩坐着

在我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见过的夫妻,挺大的影响了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潘石屹和张欣

我记得我们跟soho做一个CB可转债,时间表很紧,有天早上我们跟张欣开会,她坐在我对面左边斜前面,中间潘石屹走进来,他们俩递了一个眼神,眼神里充满了合伙人之间的默契、快乐。因为要在一周之内把可转债发行完毕,所以那5天我们投行是每天只睡两个小时,而张欣是陪着我们随时standby,我们什么时候ready要开电话会了,哪怕凌晨两点,都跟我们开怒长的电话会,一个一个很细的过条款,一点都不含糊。我见过的CFO们,吃里扒外,假公济私,不坑老板就不错了,哪里有这么尽职尽责的,能尽职尽责到这种亲妈程度的,那都是真的亲妈。Soho中国的上市也是蔡洪平做的,Soho的法律结构非常干净,每个项目公司全都在一开始很干净的搭到了海外,项目上的同事们都开心死了,相比其它一摊烂帐、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收拾架构和财务的民企,你看,这就是ex高盛的手笔

在很多年以后,他们二人那个默契的眼神还常常盘旋在我的脑海里,要知道,那时候他俩已经结婚约15年,在我见过的老夫老妻里面,真的很少见过这么正面的两个人的默契,你幸福与否默契与否这是伪装不来的,一个眼神就看出来的,两个人之间的chemistry是装也装不出来。是的,潘石屹张欣他们各自都有表外资产,都有法外结构,但是so what呢,说得好像其他夫妻没有一样,就好像其它表面上没有的夫妻实际上不是拧巴着的一样。当18个月的化学元素激情过去,所有关系都会掉入一个别的什么,有人掉入柴米油盐,有人掉入无休止的争执,有人掉入冷漠,幸运一点的掉入搭伙养小孩,或者一个人付钱让另外一个人养小孩,这些,还不如掉入一起做点事儿呢不是吗?

我知道潘石屹和张欣不是这个世界里普通的一对夫妻,他们不能作为普通人婚姻的模板,但是,我只能说,我见过这些东西走到终点的时候的样子。以及潘石屹张欣不是个案,老蔡经手过的那些个首富们,其老婆们大概率都在事实上扮演了关键的合伙人的角色,我可以说这就是模板,不是个案。换句话说,现在大家没有按照潘石屹张欣的底层逻辑去婚恋,是因为升级打怪还没有走到那里,等走到的时候,还是会使用和他们一样的结构。历史总是重复的,看潘石屹张欣的婚姻,和看历史书是一个道理,你可以不看历史书,用自己的肉身去试错,最后不过是发现,自己用自己一生的代价去尝试,最后无非就是证明历史书上已经告诉你的规律是对的而已。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不是因为我错了,而是因为我见过这一切到了终局时候的样子,别人没见过,我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不认同我而改变我的看法

我认为人类获得长久快乐的唯一的方式是利他,是work o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ourselves,婚姻关系的幸福也是,如果一对夫妻没有那机会或者没有那觉悟,那就要通过宗教,通过一个创造出来的神的故事去access to something greater than ourselves,每个周日去见一下上帝,打一下鸡血,用以让本身设置就有问题的婚姻再延续一周;如果有机会或者有觉悟,那就是一起做一件greater than ourselves的事情(当然,科学研究的结论是,决定快乐的50%是基因,10%是发生的事情,40%是exercise for something,与利他不冲突)

So

总结来看,我喜欢的亲密关系是,互相开启,彼此成就,让对方变成更好的自己,给予对方支持在同一个方向上做事情,这肯定不是像潘石屹张欣做那么大,也不一定是做同一件事情,但是一样的底层逻辑的

我喜欢这样的关系,在我往前行走的路上,有一些人与我同行,有的人恰好成为了我的另一半,如果没有成为,那就继续在一样的路上往前走,另一半的关系也许很久,也许短暂,只是在同行的路上的相对位置关系拉近和拉远而已。它是天然的,不是被婚姻法这个刀子切割后的选择,我不会因为婚姻去diverge from my route – life is too short for this kind of waste

在所有的关于婚姻的意象里,我喜欢的是“山河并肩坐着,聆听幸福的声音”,是并肩看着一样的方向,是山河的大格局大叙事,是互相支持的整体,是宁静的是简单的是隽永的

以上是我的婚恋观

游牧民 Nomads

昨天和成远吃饭,他和我正好同一天搬家,他搞得伤筋动骨俩人all in前后折腾了好几天,我则轻描淡写随便就搬完了,一边搬家一边健身喝酒都不耽误。他说,你是游牧民,我立刻反驳,我这个房子签了一年呢!我下了好大决心才签一年的,有个半年的,我最后都没签!

哈哈,半年就搬一次家,用游牧民来形容,还真是很恰当

回想最一开始的时候,我到世界各地都收集各种装饰家的小玩意,买来就都收起来,幻想着有一天,我结婚了,有一个稳定的家,我幻想着各种装饰家的方式,等到我有家了,我就把这些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小玩意都拿出来,装扮我的家

后来,我总也嫁不出去,于是,3年前在上海租房子的时候,我已经搬家搬到疲了,我说我再也不要搬家了,我再也不要幻想着未来了,我就要活在当下,我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都pack在箱子里面,但把自己今天的生活过得这么丑这么惨兮兮的,我租了一个暴大的房子,把我收藏的所有东西全unpack了出来,按照我的想法把每个房间软装了一把。我一拍脑袋签了两年,我告诉自己,等我从这个房子搬走的时候,我就一定是结婚了,这辈子再也不搬家了

最后呢,两年到期的时候,我还是没嫁出去,生活反而变得更飘荡了,我变得三个月就搬一次家,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三个月以后在哪

到现在,我反倒坦然了,我总结出了一套把我的所有美好生活都装在十几个箱子的方法,每搬一次家,都非常标准化,只需要一天时间,pack,unpack,便可以完整搬运复制我的美好生活,到新的地方完全一样的仿佛是经营很久的精致,一点都不像是在路上的,于是不论多频繁的搬家,都不是什么需要伤神的事情,也不会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搬家了”的预期而影响到一丝一毫今天的生活品质,真心做到了把自己的美好生活轻资产运营。嗯,除了每次会碎个盘子,掉一只兔子耳朵啥的,其它都没啥影响。至于结婚,有则有,没有,也不耽误美好生活吧,幻想终归是幻想,不能靠幻想吃饭啊,美好生活还是得过啊

感谢越来越标准化的公寓建筑,感谢越来越完备的房屋托管和城市更新服务产业,感谢服务质量越来越高的家政服务和搬家服务公司,感谢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便宜的美丽家具供应链,感谢越来越有调性和越来越易得的装饰品淘宝店家,感谢对单身越来越包容的社会舆论,感谢CCTV,感谢MTV

新的旅行,一段

今天中途回家,突然就非常非常的困,到床上躺着睡一会儿,半睡半醒之间突然意识到,这是我在这张床上睡的最后一个晚上了

一切好不真实,回到一年多前,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糊里糊涂的睡到这张床上的

还是前年的年底了,晨菲拉我合租,我反应冷淡。在我的认知里,合租就是几个人一人分一间房,省点租金,互不往来,各种不方便。等到八个月过去,晨菲跟我说她们弄了一个特别棒的家,我去看了看,还蛮不错,正好那时虽然base上海但一大半在北京了,于是成为了她们的室友

最一开始我是不喜欢我的室友的,她俩离我的世界太远了,一个是不靠谱的做生意的福建人,那个miao口中混社会的女孩,一个是刚从台湾来大陆的女演员,完全不懂得大陆的语系,整天待在家里,说话做事都弱弱的。我只是觉得,我就是白天工作晚上来这里睡觉的,我不会跟她们怎么打交道

但是渐渐的,就变了,我们开始有各种交集,一起做很多事情,一起分享很多事情,各种各样的交织在一起

混社会的女孩,有混社会的智慧和江湖义气,天天呆在家里的女孩,有着对生活的讲究和美感,她们都和学霸很不一样很不一样,但是她们身上闪光的地方,都很闪光,虽然跟我以前认知到的小tunnel里的评价体系会很不一样;我开始很享受和她们住在一起,simply住在一起。甚至我理解了,为什么所谓的成功人士喜欢和艺术家恋爱结婚,本来我对这件事情是嗤之以鼻的,后来想来,我嗤之以鼻不过是因为那不符合我自己的利益而已,并不代表那没有价值

在我去年最难受最被撕扯的时候,晚上回家莉纹为我祷告,我到现在还记得她说的每一句话,主啊,Maggie想要亲近你,请你给到她回应,那一刻我真的哭了;在我因为冻卵雌激素而产生严重的呕吐头疼反应之后恢复健康的那天,晨菲刚交的男朋友带我们去雍和宫,那天的阳光真好,尤其是大病初愈之后的阳光,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她男友的情形,简直要立刻拉黑名单,后来发现人还挺靠谱;我还记得晨菲对待人和人之间模糊的边界我一开始很不适应,经常怒,但也是因着这,我和莉纹第一次开始突破自己家族习惯的人与人之间礼貌的相敬如宾的距离;我这个很不女人的女人,第一次开始和女生说无聊的闲话,对于我这个一辈子活在面具里的人,我第一次可以说那么多真话,可以那么没有伪装的放低自己做真实的自己

我是好奇的人,我爱寻找惊喜寻找新鲜,我有很多的弱关系,是莉纹让我知道,好奇可以是跟100个新的人每人聊俩小时,也可以是不断不断的重新发现同一个人。就像是莉纹昨天突然送给我她自己设计的耳环,真的好美好美,好喜欢好喜欢,我从来不知道她自己会设计耳环,还在台湾做过卖耳环的生意,还有这么多生意经。此处略去我在她身上发现的n个惊喜

2018年,我原本对自己的期望,是在投资方面做很多事情,但我万万没有料到,我最后的收获,是享受了一间屋子,几个室友,是产生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可以settle down了,吴晓波不是说吗,35岁以前不用做什么事,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几个自己喜欢的人,就够了,我觉得,I’m getting there

这个周末本来是完全空出来看托福的,结果就变成了各种rooftop,各种喝酒,各种灵感,恨不得写了几万字的文章,以及此刻在倪推荐的rooftop上,我找到了北京CBD最好的view,开始搜索那个叫做布热津斯基Brzeziński的人,我someshow感觉他有点重要

我很爱这个季节,很爱很爱,每天都想在它的里面,爱到不能自拔,爱到我不想做其他事情,爱到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的人生好像总在一段又一段神奇的旅途中,这旅途的性质变了又变,从前是去一个地方旅行,后来去一段创业里旅行,再然后,进入到一些人的生命里去旅行,每一种旅行都打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每一种旅行也都有结束的一天

活到今天,我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我猜我的生活方式已经和清华绝大多数的人离得很远很远了,我很难跟同学们解释清楚我现在的合住,我也很难说服我的同学们和我走一段一样的合住,我也能够理解,在曾经的我这个学霸的思维里,合租、室友,绝对不是我今天这个定义,任我怎么解释,也很难让没有这种体验的人拥有这个认知。我的生活的内容,也和同学们很不一样了,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就走到这里了,我也不知道我会去哪里

想着过去的这一年,哭了一小下,想着想着,脑子里突然想起来一首曾经很喜欢单曲循环的歌,失明前我想记得的47件事,于是在整个房间里单曲循环,听着听着,又小哭了一小下,我曾经如此的爱听如此安静如此干净的歌,后来跑着跑着把心跑丢了,再后来,而今又有一点可以去聆听干净的心绪了

嗯,写了那么多,其实,我还不知道该怎样重新面对一个人住,我好像还没有准备好重新回到孤独。

呵呵,此刻,当我准备按下publish的按钮的时候,酒吧突然响起close to you的歌,这是那天清华野餐的哼的歌,哈哈,世界真小,真奇妙

以及,我才意识到,那也就是说,明天,一个新的旅程要开始了,我甚至还不知道它是什么,Maggie, are you ready for it. I guess you are, as always. 🙂

Maggie@一个名字会飞的地方,一个可能是北京我第二喜欢的view

我实在太喜欢我现在的身体了

今天早上在健身房,我实在太喜欢我的身体了,我实在按捺不住想要写下来

算起来从我把卵冻好,到现在,是五个多月的时间(天哪,才五个多月而已!),回想那个时候,使身体最差的时候,整个人是肿的,而且不论我怎么运动, 都瘦不下来、都体能很差,我以为自己快35了,身体的代谢变慢了,进入新的纪元了,只能做慢的运动了,止不住的要长胖了,以后就只能和家庭主妇一样都肉肉的松松的白白的蓬蓬的那种贵妇感了,而且我的基因也是我妈妈的胖的基因,我觉得我无能为力了,我只能接受事实了。但是五个多月过去的今天,我的线条如此的清晰,前几天甚至看到了六块腹肌(没数,也许是八块),一辈子没有去掉的手臂的拜拜肉几乎都没有了,我每一步走路、每一个动作都能够如此清晰的感受到我的不同部位的肌肉,我能够随心所欲的调用它们不同的部位,我做动作再也不依赖四肢了,每一个动作都在调用核心,我的核心一直是稳的、一直是硬的,我能做原来好多我做不了的事情, 我可以以我从来没有想象过的速度跑步,我跑步不受罪了,跑起来了,用臀部和核心了,健身的大多数动作我都做起来很轻松了,至少我的核心一直是稳的,再往下,就是加强度的事情了。还有好多好多身体里美好的感觉,实在词穷,无法穷尽的形容我有多么的开心,多么的喜欢我现在的身体,而且它还蛮好看的

而且我还不算是push自己太猛的呢

嗯,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我记得lulu跟我说,如果我真的狠下心要做医疗,两年也能学会,可能真的是,而且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以前的经历,都算是比医疗强多少呢?

在冻卵以前,我会很有保留,不敢想今天这样push我的training,即使我也不确定我会不会做个妈妈,但习惯使然,依然要保持自己做个很负责任的妈妈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健身和折腾自己的身体方面,我会很受限很受限,嗯也许我想多了,不需要把自己的身体为不知道哪年哪月才会有的怀孕保护到那么好,不过那种为了考清华做掉所有习题书结果考得unecessarily高的习惯还是很难完全改掉。健身的阶段性方法的确和雌性激素是有冲突的,这个问题不会被敞开来说,但是真的,生完两个小孩之后,任务都完成了之后,妈妈们就可以肆意的练自己喜欢的身材了。冻卵真的解放了我,卸掉了我的包袱。

不论社会怎样发展,生小孩依然是女性最大的function,或者叫做功能,说句大白话,这个功能不能没有,这个功能得好,但为了保证这个功能,的确牺牲了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如果说,真的辅助生殖技术可以解掉女性被捆绑在生殖功能的一部分绳索,那真的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前两年我觉得,除了做内容这些纯虚拟的东西以外,如果真要做一个产品/服务的事情,这可能是我最想去做的

哦PS,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如此之美好,让我直觉我好像很快就要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