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个小时研究了一下婚姻,发现自己纠结了这么久的事情,花了这么久的时间又心里依然不确定,但从来没有客观的去了解一下事实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专注的研究几个小时就可以有结论,以前花的那么多时间和情绪的撕扯,真是白花了。所谓王兴说的,有的人为了战略上的懒惰,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以下算是个笔记:
数据:现在是什么样子
- 独居比例在增加,一起住比例在降低,一起住的人里面,结婚比例在降低,同居比例在增加:35岁以下,独居的人比例从2007年至2017年从56%上升为61%
- 离婚率高,不幸率高:结婚的人里面,50%离婚(41%首次婚姻,60%二次婚姻),没离婚的人里,25%不睡在一个房间,另有数据未知比例的人处于“不满意但是也没有完全miserable”,但因为经济危机不能卖房等原因而没有离婚,减去以上比例剩下的,是“live happlily everafter”的
- 一半有外遇:50%丈夫有外遇、40-45%的妻子有外遇
- 首婚年龄上升:In 1958, 美国男女首婚年龄 22.6和20.2,2018年是29.8和27.8
- 一直不结婚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美国25岁以上成年人,有20%从未结婚过,这25%中的53%认为他们想要结婚,47%不想结婚
- A女和D男独居:受教育的收入高的女性独居,没受教育的收入低的男性独居
- “复购率“:离婚/丧偶的人中,21%想再结婚,45不像,31%不确定。女性体验差于男性:54%的离婚女性说他们不想再婚,30%男性说不想再婚
- 孩子:美国城市里,66%的孩子和在婚姻关系中的父母住在一起(live with married parents)(包括寄宿在别的双父母家庭)25%的有孩子的家庭是没有结婚的,1968年是7%(所谓“完整家庭”孩子比例并不很高,推论:法律会support这群人,支持性的商业产品会出现);在没有结婚的有孩子的家庭中,单亲妈妈占比从88%下降为53%,不结婚但同居的父母占比从1997年的20%上升为35%(1997年是第一年开始统计这个数据)(推论:生小孩不结婚是趋势)
- 人们还是想结婚,只是不ready:未婚的人里,14%不想结婚,58%想结婚,27%不确定(我不是异类,我还是想结婚的)
- roughly可以认为,男性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不结婚,女性结了一次以后才知道真相: In addition, among those ages 25 to 64, men outnumber women by a large margin among never-married adults (125 men for every 100 women), but men are outnumbered by women among previously married adults (71 men for every 100 women)
其他经常被讨论来讨论去但是早就结论的事实:
- 一夫一妻制:在一夫一妻制社会里,5-10%的婚姻不是一夫一妻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流的社会占人类社会仅为20%,占哺乳动物仅为3%
- 婚姻是一个经济决策,婚姻关系是纯经济关系,爱情进入婚姻决策体系,在欧美100年时间,在中国30年时间,现在婚姻是一个包裹了爱情外衣的经济关系(当然,这一点在变化,下文将述)
婚姻的作用(以及现代的变化对其必要性的影响):
- 经济保障economic survival:部分存在,女性经济地位提高降低婚姻必要性,对中低收入者必要、高收入者无必要,
- 合法的性生活legitimate sex life:基本不存在,婚外性生活是主流文化
- 获得生小孩的权利certify paternity:基本不存在,未婚生小孩合法化是趋势
- 养小孩child-bearing:没有答案。单亲家庭和未婚生家庭小孩比例上升,长期和细节分析尚缺;社会如果对养育非婚生小孩的责任承担一碗水端平,据说对小孩没有影响(sweden案例)
- 社会认可social acceptance:舆论压力在减小,必要性降低;以家庭为单元的社交依然是必要性,但未来有可能改变
- 获得某些权益和经济利益的法律资格:比如保险、选举、税等,具体看政策。目前美国鼓励婚姻,一个结婚证对等1000多项权益;中国政策不鼓励结婚,尤其不鼓励女性结婚(买房资格、税务、离婚对女性的保护等)
综上,下划线的是剩下的legit的理由,每个都在变弱吧,貌似只有第六项是硬指标
婚姻与现代社会的矛盾:
- 寿命变长、注意力变短longer life spans and shorter attention spans
十五世纪婚姻诞生之时,人们在十几岁结婚,30多岁死亡,婚姻期限预期为20年;现在人们30岁结婚,90岁死亡,婚姻的实际期限为60年;维持一对一关系60年,在多方面形成挑战,比如如何和一个人have sex 60年
注意力周期变短这个不解释了
活的长,经历的生命的变化就多,世界变化快,生命变化周期变短,于是20年周期对应20年生命,一段亲密关系即可,变成7年周期对应60年生命,其实需要9段亲密关系,此处有矛盾
以及,其中最大挑战是夫妻双方成长不同步,婚姻在此恰恰扮演一个负面作用,婚后往往一方成长,另一方不成长,差距变大,而没有结婚的一对则不会,此处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产品
2. 婚姻的经济功能变弱、情感支持功能变强
伴随社会中坚力量的需求从马斯洛需求层级向上爬升(基本生活保障向精神需求),婚姻从一个纯经济决策,变成了感情需求,理解、支持、启发、互相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出现两个问题,第一,能够同时达到二者的期望的少,导致对婚姻不满比例上升,即实际达不到期望;第二,达到这个期望的途径往往并不是婚姻,且也不是男女情爱的关系,而是朋友/社群,但因为婚姻中对彼此的期望,导致彼此需要花更多时间满足对方情感需求,而没时间和社群交流,导致婚姻实际扮演南辕北辙的作用,此处又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产品
当然,婚姻的经济功能变弱本身导致婚姻必要性降低
3. 家务劳动的定价出现导致婚姻关系解体,及妇女地位上升
unpaid housework被货币化,导致婚姻经济关系解体:历史以来,女性做家务,不被支付工资,因为maid、外卖、育儿等行业兴起,这些工作变成家庭对外支出,从而获得定价,被释放出的女性时间,变成外部工作,相应有了定价;也因为这类工作大多被女性做,所以更多女性工作,获得定价;女性经济独立性增加,形成正向循环,于是整个没有被定价的housework被整体定价/货币化
按照惯常规律(即,人情交易经过货币标准化后,包裹着人情外衣的经济关系得以纯粹化,人情解体、交易纯粹、交易范围扩大),货币化之后是人情的解散(或者我更愿意叫做人情的纯粹化,即货币能做的都货币交换不牵扯人情,人情都是因为真爱),所以以婚姻关系去绑定的经济关系变得脆弱并解体,真正的情感需求由于其本身的多元化而被多元化的解决方式解决,婚姻只是解决方式的其中之一
女性经济地位上升导致的婚姻必要性下降不多说了
美国、欧洲、中国的婚姻
北欧的个人主义:
欧洲离婚比例低,因为结婚比例低(拿到英国、sweden数据)。北欧对未婚生小孩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婚生小孩一致,sweden的未婚生小孩表现与婚生小孩没有差异,除了这些小孩长大以后更倾向于不结婚
“On the economic side, a generous welfare state ensures that their children are well provided for whatever the fate of the marriage. Likewise, men are on the hook for child support for children they have fathered and the government collects payment aggressively unlike in the U.S. where payment is patchy. On the emotional side, simply being married provides no sense of permanence given that most marriages are dissolved anyway. So European parents see no benefit of marriage for themselves. ”
中国的家族婚姻
以上讨论的是两个人的婚姻,中国的婚姻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两个家族的婚姻。其原因在于“孝”的体系。相比西方家庭,中国的家庭承载赡养老人的经济功能,背后是zf将养老保险的预算即相应社会化服务商的建设这一责任推给家庭,导致亚洲zf在养老投入比例较低,为确保这一经济功能被人接受,发展出一套人情层面的“孝道”体系。这一责任的点在于“花时间”、“花精力”,in addition to“花钱“,落在女性身上,且被道德审判,可以说是中国婚姻最难让现代女性接受的成本。非自愿型的人情是货币不发达或者货币不充足的时候进行交换的非标准等价物,中国农耕社会的社会关系导致人情体系庞大,家庭是人情体系的其中之一,货币越不充足的地方,家庭人情体系越powerful(我挺幸运的,我的家庭,要么真的关心,要么真的帮忙,其他扯不清楚的人情都没有,这种价值观我喜欢。估计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估计对方必须是一样的家庭关系,哈哈)
解决方式
第一,调整预期:什么预期是现实的,什么不现实
- 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不现实
- “老的时候有一个了解你一辈子的人一起去世”的预期:可能是不现实的
第二,了解西方已经在尝试的新型的婚姻形式:
- 有限期婚姻:比如墨西哥和北欧提过过的2年/7年有效期,到期可决定是否续约(法案没有通过)
- Serial monogamy多阶段一夫一妻制:一个人一生有多段稳定中长期感情,每一段把你带到下一个阶段,相对严格的一辈子的一夫一妻制而言
- blended families:一群前妻前夫现妻现夫前小孩现小孩混在一起的家庭
- open marriages开放式婚姻:双方接受婚外partner,适合“认为热情、自由、自我表达比“身体的独占性”更重要”的人
- Covenant marriages:婚姻契约中额外增加个性化的特殊的法律条款
- commuter marriages:夫妻双方住在不同城市,定期见面
第三,某些趋势:
- 婚姻会更融入社群community:对传统的emotional intimacy and “togetherness”的需求下降,个体和双方的活动都更多在朋友、兴趣爱好等其他社群里
- 婚姻/离婚宽松:纽约pass无过错离婚法案等
第四,看中国政策会如何:出生率的断崖式下跌的确是中国fatal问题,但是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城镇化、引进外来移民),至于是否鼓励本国居民生育和结婚,具体看政策吧,目前有看到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并没有鼓励结婚(北京未婚生孩子可上户口),政策出来以前,也没必要逆历史潮流而动
第五,分清楚什么是信号,什么是噪声:不幸福的婚姻来自于对婚姻的期望过高,而做的调研不够。相对于商业决策,亲密关系的信息广泛存在于非专业、非结构化的来源中,调研切记不能来自于文艺作品,如电影《龙虾》中展示的,文艺作品是社会合理化其经济结构所用的洗脑手段,即梁文道举的例子,如果社会经济结构决定把老人背到山上孤独终老是对社会有利的,就会产生相应的神话宗教去合理化它,比如山上有神灵,不在神灵脚下孤独修炼就无法转世等;调研更应该来自于客观数据分析、政策法规及其趋势
好啦,调研完这一圈,真的清晰了好多,自己并不是个异类,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大多数,没必要为自己的选择战战兢兢,未来有哪些选择,应该具体怎么做,也很清晰,不知道自己过去这么多年到底在纠结什么。和上一篇说的我的婚姻观也不矛盾,婚姻是选项之一,为了解决我想要的东西,其他解决方式也都available,婚姻只是其中之一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你烦恼多,是想的太多,读书又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