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洞了

终于等到了可以发一年前vs一年后的日子

来张对比,哈哈

去年这个时候,是最快要向“年龄”投降的日子,是被健身节食两个月还毫无进展打击,觉得自己只能接受“35岁新陈代谢下降,只能接受从此都是和妈妈一样胖胖的少妇身材”;也正是这一年,完成了体能和肌肉力量的本质改变,进入运动的良性循环,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已经是另一个人,进入运动活力范儿

再来个对比,哈哈

代价也是辛苦的,六点多天不亮硬把自己从被窝里拽起来,撸铁老茧到不敢跟人握手,买西兰花买出美团白金卡,啃鸡胸肉啃到想吐,别人吃牛蛙我吃拍黄瓜,每天去面包店逡巡闻闻香味慰藉自己,不过逐渐的,发现西兰花很好吃,不运动就难受,身体动作的机械方式全部变了,很棒很棒,从未有过的棒

没有什么不可能,也没有什么限制,年龄不是限制,基因不是限制,更不要说其他

世界很美好,我们都会活到120岁,一直工作(建设性的做事情)到90岁,未来还有五六十年的职业生涯。从前人们只有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钱只能赚一次,周期只能走一个,全都是一锤子买卖的互相撕逼;六七十年的做事生涯,从容多了,要做且只能做些更长期的事情了,好开心在自己的壮年时期即将来临的时候遇到这样的结构性改变

在这个转变的时点,开始有一些觉得可以在这条长长的路上一起同行很久的朋友,觉得很幸福,比如现在能看见这个blog的二位

过完今晚的酒局,就出洞咯~

对“从blog到vlog”的修正

在“从blog到vlog”中,我设想了下一代企业会从哪里冒出来,当时说vlog。现在看来,我需要修正观点,我认为大概率这些人群会围绕VC

时代变了,各行各业全面进入专业化时代,以前“看见”就能做成事情,现在要“看透”,而不论blog还是vlog,都是媒体属性,媒体处于有价值的信息的下游,获得最外围的浅层的信息,其获得的信息的质量,不足以支撑“看透”。在深度和广度的等面积矩阵中,VC的深度和广度的配比,更合适,其用真钱学费交出来的经验,更真。其余因素如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社会更头部集中、人员素质等,不赘述

15年后,谁能够获得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呢?经过互联网15年的普及,媒体从信息优势变成了信息劣势,而信息优势存在于哪里,以及在什么突破点上

依然,关注VC、B站,这两个社群。获得高质量的信息源,非常关键

李笑来长江分享笔记

大逻辑:

实体经济小于虚拟经济,市场衣服销售额远小于游戏装备道具

比特币只是虚拟币的终极表现,虚拟币一直存在

比特币不能监管,not able to

价值互联网:价值无成本流动

怎么投资

投资界投资得长期好的,只有少数的,其他都是忽悠,尤其是媒体里经常说话的,全是渣渣。应该去找最少数的那几个人,巴菲特,peter thiel,他们都开诚布公,不要去“悟”,应该就只是听懂字面意思,他们说什么就是mean什么,不需要你去悟

前人分享的经验就是对的,可以无条件信任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就是对的,不要三十年以后说操这是对的

信息越多,就越片面、无法知道整个世界,无法指导行为

哪里有应用:

商业领域有大量的领域不适合公开透明,一年发一次财报是为了不打扰企业经营;公共事务与之相反,需要及时公开透明,不可篡改

商业登记、股权登记、身份证区块链化、退伍军人身份证(退伍军人住五星级酒店100块一晚)、各种证件复印件、电子签名

我提问他关于版权应用问题,版权他觉得是对的,他也在关注,但是推广过程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推广出来,银联推支付不行,支付宝不行,微信发红包搞定了

区块链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传统行业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以信誉为担保的银行业,不会颠覆,区块链不喊革命,革不了

给人生的指导:一个词,长期

任何一个人要在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且要活得好一点

绝大多数人有两次失败,一次是无知,一次是膨胀

一个词“长期”,放眼长期,就懒得做没有价值观的事情,币圈像亡命徒一样赚钱,就像这辈子只赚这一次钱,只花这一次钱

1979年开始计划生育,55年出生开始,60-70岁,面临尴尬,只有一个子女,越出息越远,45岁想退休以后什么都不做很快就死了,突然面临一个尴尬的事实,万万没有想到活得比以前久,面临二三十年无所事事的人生,所以我们不要到时候才发现卧槽我可以活这么久,什么也没干,所以,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一辈子,最幸福的死法,就是今天在非常开心的工作,明天突然挂了

M的takeaway

去年对行业判断最大逻辑继续证明为真:只要世界继续digitalize,数字货币就看多

李笑来很聪明,会抓关键本质,虽然做事不适合我的路数

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

以及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大大站台区块链24小时之内,正好我在和长江一群创业学员在一起,区块链从业者、对区块链感兴趣想要投入的占一半,他们对区块链高谈阔论,各自有各自的强烈观点,每个人对此事演绎出各种解读,但是,他们没有人点开大大的那篇讲话,只是看了标题和各种演绎解读,就开始展开,或者说,更精确一点,高谈阔论的所有人,都没有点开大大那篇讲话,我不排除有人点开了看了,但是不说话。其实,大大的那篇讲话里面,对区块链有什么应用,已经写的非常非常详细,精确到具体什么领域的什么应用,但是大家不愿意看,更愿意去听李笑来的解读(实际是割韭菜的宣讲),更愿意只看一个标题就下结论。而且哪些应用靠谱,哪些应用不靠谱,从去年到今年也没有变过

嗯,记得zz去年diss我的时候,说知道真相只需要做到比别人勤奋一点点,对啊,只需要勤奋一点点,真的点开那篇文章,好像这个动作都配不上“勤奋”这个词

这里又想到美国教育的好处,那里的确会培养人高效做research的能力,和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时不时的,还是想去美国念书一年

泥煤人生

今天本来要来银泰写这篇文章的,结果写了另外一篇文章,先占一个坑,在今天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等我有朝一日把文章写完了再补过来

7是一个轮回的周期,这个国庆的7天好重要,天哪我都难以想象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不可思议,在这7天里面,一个新的生命的胚胎形成了

以上

如果说这半年多的date我收获了什么

在结婚教练的push之下,这半年多我非常激进的、有策略、有步调的date了很多很多人,简直把这辈子能用来date的energy都用光了。虽然说,最后,结婚这事儿对我还是吸引力不大,不过我意外的收获的别的东西

我意外的发现,我认识了一群有追求、有意思、有能力、有未来的人

过去五年,适婚年龄的人群的事业和收入现状/前景的绝对值下降、与前一代人相比严重下降,而抚养孩子成本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在此阶段结婚生小孩的一批人,进入了负担非常重的状态,被家庭支出捆绑严重。而这一段时间恰恰是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急剧展开、新经济和新文化迅速上位、大量信息冲击的阶段,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单身的人,在35岁左右的年龄里还没有结婚,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经济负担相对较小,牵绊较小,花了更多的时间追求事业,因为没有大量时间被捆绑在家庭里所以与极速展开的社会有丰富的触角,也建立了获得丰富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论,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浸淫在新经济里,出现迭代

当我对着一个已婚的同龄人聊天,和与一个单身的约会对象聊天的时候,真的感觉这是两个世界的人。已婚同龄人压力很大,很纠结,思维和认知局限在旧的认知里,考虑任何事情都还是从赚钱出发,理想和想象力被压在经济压力里喘息或者消亡,也没有什么爱好

单身同龄人则各自专注在各自有热情的东西上,有人在设计下一代的汽车体验,有人在研究gen z,有人在为一带一路的国家级谈判而激动且不在意收入的愿意奉献自己的下一个十年,有人醉心研究科技投资,有人对新一代的消费和社会形态有深刻的洞察,有人很投入的健身活力四射又不为什么目的的出产很多内容,更有很多很多的在醉心自己的创业,对自己创造的事情很有热情,停不下来。他们对自己从事的事情都充满了热情,形容自己做的事情的时候,都是眼神放光的,这种热情,感染到我,让我觉得快乐和激动,忍不住的和他们一样眼神放光,而已婚的形容自己的事业,往往是不得不做的架势。他们往往都在工作之外发展出来自己的爱好,有人很懂精酿啤酒,有人对声音研究得很深,有人全世界参加小众航展拍摄飞机,有人知道这城市里每一个小众有品的餐厅,有人把每一块肌肉都练得精致,有人像机器猫一样变出来各种食物,他们都是有趣的人,不只是会工作而已,说到自己的兴趣,他们也是眼神放光,感染到我。这个状态,在一些已婚的70后身上有,他们生的时间好,所以没有负担的完成家庭的任务,但同龄人里,只有单身的人,才有这样的奢侈了

今天祖国母亲的70岁生日,大年,不知怎的就开始回顾起这么多东西,好像是一个周期的结束和一个新周期的开始似的。这一回顾,就觉得,自己好幸运,认识了这么一波眼里有星光、脚下有步伐的同龄人们,我们真心的对彼此的世界感兴趣,为彼此前面展开的未来而欣喜,有了这个纽带,有没有结婚啊小情小爱啊,又怎样呢

冰箱上有字条,桌上有菜

我觉得我想要这样一个产品,我想要一块可触控的面板,上面是我对家的各种控制,比如,楼下两家超市的送货电话和微信,我点出来的时候,老板娘就可以拍他们家的冰淇淋的样子,显示在面板上,我来选我要哪个冰淇淋,然后他们给我送上来;有阿姨的微信和schedule,下一次要做的菜和食材的购买都列在这个category里面,我常吃的那10个菜,每个菜的菜名和食材都对应好,直接连美团外卖我常买生鲜的那一家,直接当天早上下单当天在阿姨到家的时候送到,其实很简单的,食材一共就十几种,没什么需要program的东西,以及我每次要她做的事情的视频,都放在这个面板上,让双方on the same page,甚至可以根据视频自动生成一个tick tick list,可以有一个摄像头在我不在家的时候,track她的工作状态和时间;有常买的几个外卖和生鲜店,洗衣服洗鞋的店,按一个按钮他们就都会来送东西取东西,而且常做的几个事情都是记录好的,不用我每次都重新选重新沟通;有电表水表的一键支付;有物业的电话,有任何维修就求助;还有常用的生活用品低值易耗品最好是订阅式的一次性购买,定期给我送过来,比如卷纸、牙膏、洗衣液、鸡蛋、牛奶、水、圣女果、柚子、鸡胸肉、牛排,都可以估算用量定期送过来,生鲜估算保质期和用量,这个屏幕上列出了下一次送货的时间和物品,我可以知晓并且按需调整;自动读取快递的单号和派送员的手机号,把我已经标准化的从楼下送到楼上的流程,都由这个面板的AI打电话给派送员给予指示,每次说的话其实都是固定的,都用不着AI,事先录好都行;嗯,如果能再智能一点,我的所有衣服和鞋子,还有床单被罩毛巾什么的,哪一个该洗了、该干洗了、该熨了,都能够自动提醒我,自动给阿姨指示、给干洗店下单,让他俩on the same page,直接对接,就好了,这个“该”,是我program 好的标准

如果对应到中古时代的生活方式,它就是冰箱上字条的位置;这个东西现在零散的在微信的各处,每次都要需要用脑子去记,实在是很麻烦;我觉得,这个面板如果是在客厅的玻璃上面,是蛮合适的,需要的时候调出来,不需要的时候就不显示,就是正常的窗户玻璃;这个面板可以触屏控制,也可以语音控制

我觉得,这个面板可以代替相当一部分的老婆/老公的功能,有了它,我觉得我就没什么必要结婚了

关于这个话题,也有一首歌非常搭,我们家阿信的候鸟

候鸟–词by我们家阿信
冰箱上有字条
桌上有菜
电锅里面有饭
没有人在
电话里的独白
还在等待
一个人的表情
怎么安排

从blog到vlog

今天我们再来打开地图,扒拉扒拉下一代的企业会从哪里冒出来

互联网这一代企业家我把它叫做民企2.0,郭广昌潘石屹那一代人叫做民企1.0,在2019-2021年(5G铺设完毕之前)出现的企业家,我把它叫做民企3.0

过去15年沉淀下来了什么?

1、人才的专业化:经过过去15年的泡沫,每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完毕;对于商业而言,过去是“看见”、‘开打“就有钱赚,现在要“看透”、’打透‘才有钱赚

2、个体的崛起:平台+freelancer的谋生模式转变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毕、百万人口计的万众创业、百万人口计的western educated kids,导致以百万计的人口完成了个体的觉醒,此过程不可逆,短期呈现为各方面的个性化,长期呈现为基础商业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变化,所谓启蒙,目测是必然事件

3、便宜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移动支付、线下delivery,等;上一轮泡沫破灭后,留下便宜的基础设施,下一代企业需要利用便宜的基础设施;问题:现在什么基础设施便宜?

4、人口和资产结构性转移:积聚已久,势能存在,这个不具体说了

现代企业的出现

中国会出现真的合伙人吗?我认为会,“中国没有真正的合伙人”,这句话认同,但是目测它会改变。第一,dictatorship适合快速发展,但未来十年,慢将是常态;第二,社会复杂化程度已经指数级提升,导致没有一个个体能够handle公司关键决策和信息获取,必须是一个team完成;第三,80前的人的教育里面没有协作,80前人才不具备协作相关的基本mindset,基于在单机mindset上的协作skill无用,80后的教育里有了;第四,过去十几年,中国的upper middle class以上的人的孩子几乎全部western educated(人数数字几乎能match),众议院在中国尚未有基础,但参议院有基础了;第五,协作相关知识技能在中众的基础普及已有积累

中国会有现代企业治理吗?我认为会,1.0和2.0的公司都是没有管理的,过去生意的核心是资源导向,管理和成本是次要因素,这个时代过去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切,都会在下一代企业出现

但这一代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一个区别是,中国企业的外部individual contributor(IC)比例高,全职雇员数量少,从税收和人才角度均make sense,轻公司+IC架构的基础设施已经完备,这有利于现代企业治理的萌芽,从少数高质量核心function人才的机构中萌芽

以及更有趣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是与文化孤立的,尤其是现代企业这一复杂产品,let’s see

blogger的年代和vlogger的年代

依据老一代创业家jianshuo的回忆,上一代的企业,是从2005年web 2.0 blogger们疯狂聚会的那一个个聚会场里一个个生出来的。好,那我们打开地图看看,地图上有哪些地方,长得像这些以后会经常不为了钱而火热聚会的地方?

blogger是一群什么人?从呈现形态上,他们是码字的人;从内核上,更认为他们是一群forward looking leader,对参与社会大潮有需求(->  vision and motivation),有体系化逻辑化框架性思考能力(->企业架构能力),具备communication能力(-> marketing和销售能力)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叫做vlog。15分钟的视频能够呈现完整的逻辑,15秒-2分钟则不可,除了吃喝玩乐以外,短视频生态正在出产有逻辑的高质量内容。vlogger是什么人?假设出现完整逻辑的优质内容,则他们具备如上所说的blogger的特性,而vlog比blog门槛显然更高:对vlogger的整体素质水平和跨界元素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更高(比如欧阳娜娜,她在成为vlogger以前,大提琴水平是上过格莱美的);其生产过程需要teamwork能力,相对于blogger的individual contributor性质,bloger主更具备协作能力;目测这会出现,尤其是影视行业今年全军覆灭以后,专业技术人才流向短视频,优质短视频的爆发是必然事件

目测这群人出现的地方,是B站的UP主生态、以及,快手正在做的新产品线有可能

这里多说两句B站,动漫起家、二次元阵地,扶持优秀的纪录片,且陈睿坚持不做贴片广告,虽然这个决策在商业上实在太一排黑线,但是困难的、周期长的变现途径也让B站UP主离浮躁较远(相对其它平台而言),总之,看起来B站这个地方可以打点

*感谢jianshuo对本文blogger历史背景的贡献,感谢成远对本文技术应用路径的贡献

单身生活最大的困扰

单身生活了那么久,各种事情我都能找到解决方式,唯有一件事一直在困扰我:怎么才能吃面包

我是一个面包爱好者,我的最爱是那种硬硬大大的欧包,嚼起来特带劲儿,可是,一个面包有一个小脸盆那么大,500克,可是,一顿饭就只能吃50克的面包,总不能一块面包吃十天吧?每次去面包店,都特羡慕拖家带口的,左手拎一个娃右手拎一个娃,后面跟着一个老公两个阿姨和一对父母,一买面包就买两个,回家一天就吃完了!可是我呢,只能在面包店逡巡,看看今天有没有恰好有那种拳头大小的迷你小面包,可是,我找遍了中国的面包店,没有面包店会做我最爱吃的核桃面包的迷你版小欧包

更可恶的是,面包店不给切,因为切了就会有空气进去,面包里面就干了。我曾经在上海武康路的一家我最爱的面包店请求帮我切一下法棍,结果被一口拒绝,面包师傅斜眼看着我一脸鄙夷地说,我做面包练了一辈子,就是练这里面软软的均匀的气泡,空气一进去,就硬了,这面包的精华就没了!那就是说,一次就得把一根法棍吃完啊,可这要怎么吃得完呢

于是,每次逛面包店都可怜兮兮的,眼巴巴的左看右看,看饱了,就回家了

唉,连我妈都不鄙视我单身了,居然被面包店鄙视,唉

有谁能帮我解决一下单身女孩的吃面包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