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log到vlog

今天我们再来打开地图,扒拉扒拉下一代的企业会从哪里冒出来

互联网这一代企业家我把它叫做民企2.0,郭广昌潘石屹那一代人叫做民企1.0,在2019-2021年(5G铺设完毕之前)出现的企业家,我把它叫做民企3.0

过去15年沉淀下来了什么?

1、人才的专业化:经过过去15年的泡沫,每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完毕;对于商业而言,过去是“看见”、‘开打“就有钱赚,现在要“看透”、’打透‘才有钱赚

2、个体的崛起:平台+freelancer的谋生模式转变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毕、百万人口计的万众创业、百万人口计的western educated kids,导致以百万计的人口完成了个体的觉醒,此过程不可逆,短期呈现为各方面的个性化,长期呈现为基础商业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变化,所谓启蒙,目测是必然事件

3、便宜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移动支付、线下delivery,等;上一轮泡沫破灭后,留下便宜的基础设施,下一代企业需要利用便宜的基础设施;问题:现在什么基础设施便宜?

4、人口和资产结构性转移:积聚已久,势能存在,这个不具体说了

现代企业的出现

中国会出现真的合伙人吗?我认为会,“中国没有真正的合伙人”,这句话认同,但是目测它会改变。第一,dictatorship适合快速发展,但未来十年,慢将是常态;第二,社会复杂化程度已经指数级提升,导致没有一个个体能够handle公司关键决策和信息获取,必须是一个team完成;第三,80前的人的教育里面没有协作,80前人才不具备协作相关的基本mindset,基于在单机mindset上的协作skill无用,80后的教育里有了;第四,过去十几年,中国的upper middle class以上的人的孩子几乎全部western educated(人数数字几乎能match),众议院在中国尚未有基础,但参议院有基础了;第五,协作相关知识技能在中众的基础普及已有积累

中国会有现代企业治理吗?我认为会,1.0和2.0的公司都是没有管理的,过去生意的核心是资源导向,管理和成本是次要因素,这个时代过去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切,都会在下一代企业出现

但这一代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一个区别是,中国企业的外部individual contributor(IC)比例高,全职雇员数量少,从税收和人才角度均make sense,轻公司+IC架构的基础设施已经完备,这有利于现代企业治理的萌芽,从少数高质量核心function人才的机构中萌芽

以及更有趣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是与文化孤立的,尤其是现代企业这一复杂产品,let’s see

blogger的年代和vlogger的年代

依据老一代创业家jianshuo的回忆,上一代的企业,是从2005年web 2.0 blogger们疯狂聚会的那一个个聚会场里一个个生出来的。好,那我们打开地图看看,地图上有哪些地方,长得像这些以后会经常不为了钱而火热聚会的地方?

blogger是一群什么人?从呈现形态上,他们是码字的人;从内核上,更认为他们是一群forward looking leader,对参与社会大潮有需求(->  vision and motivation),有体系化逻辑化框架性思考能力(->企业架构能力),具备communication能力(-> marketing和销售能力)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叫做vlog。15分钟的视频能够呈现完整的逻辑,15秒-2分钟则不可,除了吃喝玩乐以外,短视频生态正在出产有逻辑的高质量内容。vlogger是什么人?假设出现完整逻辑的优质内容,则他们具备如上所说的blogger的特性,而vlog比blog门槛显然更高:对vlogger的整体素质水平和跨界元素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更高(比如欧阳娜娜,她在成为vlogger以前,大提琴水平是上过格莱美的);其生产过程需要teamwork能力,相对于blogger的individual contributor性质,bloger主更具备协作能力;目测这会出现,尤其是影视行业今年全军覆灭以后,专业技术人才流向短视频,优质短视频的爆发是必然事件

目测这群人出现的地方,是B站的UP主生态、以及,快手正在做的新产品线有可能

这里多说两句B站,动漫起家、二次元阵地,扶持优秀的纪录片,且陈睿坚持不做贴片广告,虽然这个决策在商业上实在太一排黑线,但是困难的、周期长的变现途径也让B站UP主离浮躁较远(相对其它平台而言),总之,看起来B站这个地方可以打点

*感谢jianshuo对本文blogger历史背景的贡献,感谢成远对本文技术应用路径的贡献

2 Replies to “从blog到vlog”

  1. 公司史上,先是英国公学把知识精英(upper middle class 家庭的聪明小孩)与权力精英(王公贵族家的二代三代)变成同学,然后派这些少量的 Literati 少年治理印度等人口庞大的殖民地,靠设计 Law 玩,很多灰黑产(奴隶、鸦片贸易等)东印度公司做,女王是大股东;这套玩法在新大陆是早期美国铁路公司,Literati 是全国分公司数千个经理人,少量人管理全世界最多公里数和运力的铁路网。英国的公学制一开始是学中国唐的科举制。确实是文化孕育的。

  2. 听起来像是长江商学院设立之初设想的mixer模式,我知道现在不少大tycoon也有做类似的组织,围绕学生的、vc的、企业家的、社会活动家的,各自都有,能够实现tycoon设想的impact的程度,有的大有的小。女王的好处是实权+资金支持,现在的我看到的组织更多是思想层面的影响。中国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也有点像这个意思了,并且配备了一带一路留学生免费来中国念书,很像。不过你说的是自上而下的体系,blog/vlog生态出来的还是更自下而上的体系,是民间自发的,其产生的东西的形态也不一样。这些体系里,以文化为最顶端的抓手,这是没错的逻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