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到了很多很多的爱

每个好学生的心里,都有一个巨大的洞

那天参加朋友的婚礼,新郎是一个典型的学霸,国内顶尖高中+麻省理工+顶尖投行+顶尖风投,新郎母亲也是个典型的学霸母亲,发言的时候,铿锵有力、结构清晰、语气恢宏的展现了儿子的优秀,没有提其它话题。婚礼都会打趣儿一下新郎的特质,而这位新郎被打趣儿的特质就是“臭屁”,非常需要关注,非常需要别人认可,非常需要有人不停的给他注意力、跟他说你好厉害,所以他娶的老婆,就是一个很高密度给他关注和崇拜的人

我们那一代好学生的养成方法大同小异,养出来的成品也是,每个人都在有条件的爱之下长大,认为自己的价值来自于自己的优秀,对于自己不优秀的signal敏感,并容易产生自卑,不断被提出更高的要求、被批评、被提出不足,甚少听过赞美和表扬是什么样,长此以往造成的心理的窟窿很大,所以长大以后会希望别人高密度的关注自己,也较少关注别人。每个好学生的心灵创伤都类似,缺爱,很缺爱

最近成远对我的观察是,他觉得我很被爱,他说看得出来我最近不缺爱了,不过也说,用武志红的说法,人如果不缺爱了,就不会走极端了,就不会去特别拼命去追求一个特别高的东西了

好像是,最近比较懒,做事很悠闲,那个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血路的女战士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呼呼去了,哈哈

年龄越大,越知道自己这条曲线会到哪里,这么分一下。上进的和不上进是基因决定的,后天改不了,我是上进的,所以我会走上坡,不会走下坡。那上坡会走到哪呢?我一直都不是个特别拼特别走极端的人,所以我估计到不了珠穆朗玛峰,缓慢的坡度对于我又无聊,所以像乞力马扎罗山这种无聊的缓坡上走路走七天的,也不适合我,而我最爱的法国的勃朗峰,兴许是个不错的目标,有一点技术难度,需要技术的训练,但大部分还是靠毅力可以解决,这种就甚好,为了给我最爱的法国找个借口,就勃朗峰了吧!我的人生,就是去攀登一个像勃朗峰这样级别的东东

嗯,挺好的,今天早上阳光很好,一边在家吃早餐一边机缘巧合翻看我的巴黎日记,看到了去年坐在蓬皮杜看着巴黎的天际线写下的resolution那一段话,日记上的日期距离今天居然是整整一年(9月2日),真是上帝安排的巧合。这一年,算是完成了resolution,逐渐逐渐走着,就有了几个队友,也很确定的知道会有更多的队友,往勃朗峰去走,心里很确定,在未来长长的路上,我们会去到一样的地方,于是也很确定,即使中间走失了,也还会回到一样的路径上,也很确定,有些事情即使没有按照预期的时间发生,未来也一定会发生,这种感觉,让人心里很满

这也是一种被爱吧

嗯,总之,对我好学生心灵创伤的修复,能到今天的情况,我很开心的,嗯,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总之,feeling good, feeling better day by day

教育往前看十年

启蒙

周末和Roxie吃饭,她在做一个厌学症孩子的教育,教育理念是和我喜欢的一致的,我们讨论自我认知、培养内驱、deal with不同等等,她们几个月前刚开始做,也是和李一诺合作的。她告诉我,有一批小微教育创新的企业正在做类似理念的事情,切入点各有不同

如果我们画一下我这一代人中那么一小撮做到了内心丰盈的人的轨迹,他们被一些较新的理念教育开启,比如stanford开启了一些alum(stanford在传统教育机构里的理念算异类),jinbo开启了我和BBY alum,他们尝到甜头以后,他们也愿意把孩子送去新理念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他们的孩子也许是父母言传身教,也许是在一土上幼儿园上小学。以我自己而言,我在26岁的高龄被jinbo重装了系统才变成今天的样子,代价太大,但这应当是在小时候就原装的操作系统,我会付出努力让这个操作系统在我未来的小孩小时候装上去,这个努力也许会是和现有体制背道而驰,我不希望孤独,我希望我的身边有一撮人都在践行类似的理念,现在看来这个群体有了抓手

人类在工业时代通过“去人化”积累的经验和数据,都逐渐在信息社会以智能制造/智能xx的方式自动化,从而重新解放了人(被工业社会机械化了200年的人),让人可以离开过去两百年“机器上的操作者”的人设、重新去做“完人”,但是,教育不仅不培养完人,反而是把人往切割开的功能去培养。现代教育及其学科划分产生于工业时代初期的德国,其统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机械化的校内规则,是为工业社会大生产所需的机械性操作技术的人才所准备的,当今社会需要的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并不产生于现有的教育体系(他们还是会产生,但是因为除了教育以外的其它原因产生的)。现有教育体系的学科划分,也是工业化初期的产物,其过度专业化对人造成的局限,以及学科本身对于解释事物本身呈现的无力,都是方向性的问号。我有理由相信,它即将过时,它的某个软件(具体学科知识)也许并不过时,但是操作系统是过时的

很有意思的是,Roxie告诉我,小微教育创新在北京、成都盛行,而在上海则全军覆没,完全不受家长的欢迎。最近我也在梳理我几个搬到上海去的朋友,和我在消费的东西,我发现一点,他们都在上海积累出来了在old money领域里面很好的产品的knowhow和购买渠道,前几年这些产品在外地没有,但这两年,我都可以在外地找到一样好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国产的、品质几乎一样好,关键是都是n分之一的价格,理念和渠道很新很年轻且狼性,上海朋友们消费的东西就相比过时了。我原以为上海的教育和医疗的良好基础是不可撼动的,现在看来似乎也不是,现在看来,在北京和成都,更有可能出现我愿意把自己小孩送去的教育理念的生态了

总的来说,我蛮幸运的,自从被新的一套教育理念改造并洗脑了以后,我对传统的教育那一整套东西都是不感冒的,但总不能自己教吧。这几年,不少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尤其是不少顶尖的人在做符合我认可的理念的新形态的教育,等到我的小孩上学的时候,这些生态应该都相对成熟了,还挺省心的。当然,这也为即将到来的启蒙打下了基础

中国教育的选拔作用

前几天在清华,一个在国外上学的孩子回国考英语没过,于是找清华的老师分析原因,清华老师说,是这样,不是你英语不好,中国人太多了,不能每个人都考上,总得找点什么考点,把3%的人给选拔出来,把97%的人给淘汰掉,这个考点可能本身就是没用的,但是只有这样才能筛出来那3%

挖了几个月教育行业之后,不少事情颠覆我的认知,其中最大的一点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的功能和用户价值是选拔,而非教育,教育是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于是,父母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但是父母也知道教育主要目的是选拔,父母会因为选拔的结果而付费,不会因为教育本身而付费,所以非应试教育内容不如应试的有市场

话说做题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糊涂的做题,不明就里硬练功,第二种是参透出题人的意图,并把它当作世界,第三种是参透出题人的意图,并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去客观的看待和批判性审视。第二种最容易出学霸,第一种和第三种都会出差生,两类差生的区别在于第三种是不屑于跟这个规则玩,第三种有可能生产出新的规则

这里我们使用第三种境界去看待这个问题,倘若中国教育的第一目标是选拔,那么,其教育内容相对一个孩子真该学的东西,是有偏差的,这偏差可能还相当的大,那么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以这样的教育内容为domain,做到极致的好,是否其实是在一个错误的domain里做事,时间是否花错地方;第二,选拔的功能能够持续多久,它是不变的,还是会消失的;往哪里选拔,那个选拔的目的地是对的且唯一的,还是反之,那个目的地是否会消失

教育平权

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大机会在于教育平权

我对教育平权的认可度,过去几年发生很大变化,从原来压根不理会,到认可大机会的存在,到认可必要性。Again,是人民选择了体制,这人民,不是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的那200万人,不是到了800万就再也不增长的得到用户,是那13亿没有坐过飞机的人,是3亿抖音用户是10亿快手用户

这里有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和朋友们讨论的时候意见分歧很大的,即,这一类人群的方向,是奶头娱乐+byebye,还是教育,也即,新的启蒙,是一个亚文化,还是一个主流文化

还需要做的事情:

  1. 几个核心公司的view的update:好未来、完美世界、一土
  2. 豪哥的新的思考
  3. 妈妈群重新update
  4. 挚信在上海做的那个学校的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