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死亡观

big fish的最后一句:That was my father’s final joke, I guess. The man tells his stories so many times that he becomes the stories. They live on after him. And in that way, he becomes immortal

这里有两层逻辑,一个是人生观,故事,这个上一篇blog说到了;一个是死亡观,通过故事的传承得到永生

人们说,了解人生观之前,先了解死亡观,怎么看待死亡,决定了怎么看待人生

这句话大致是我的死亡观吧

前几天看王小川的访谈,这个理工男用理工男惯用的简单粗暴的方式把无数文科生解读无数版本的死亡观/人生观总结出了三个case:要么自己活得好,自己活不好就生小孩,有的人用文学文艺作品传承得到永恒,总之就是延续

当然他说的甚对,我的死亡观大概率对应的是第三种

我的死亡观,被两个人shape,一个是村上春树,小时候看挪威的森林,里面一句话一直在我脑中萦绕,“死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句话和小说似乎没啥关系,至少当时我没看懂,但就反复的在脑子里回旋;一个是big fish,A man tells his stories so many times that he becomes the stories. They live on after him. And in that way, he becomes immortal

然鹅我并没有面对过死亡,直到两年多前奶奶的去世。于是我的32岁生日,是在奔赴奶奶葬礼的飞机上度过的。那天合肥下了鹅毛大雪,是从未见过的鹅毛大雪

那时候我刚出书,沉浸在各种虚无缥缈的名声中,浮躁而浅,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以为自己很厉害,但实际上除了瞎扯P都不懂,还拒绝去面对真相,我拒绝去了解这个客观的世界是什么样,我心虚我害怕去了解

奶奶的去世像是一棒子打醒了我,对我震动巨大,葬礼以后我回到北京,满脑子一遍一遍的问自己what the fxxx am I doing here,what the fxxx am I doing here,每天开6个会,天花乱坠乱忽悠,到处旅游到处跑,全是说着好听看着好看,没有任何东西能落地,只知道去卖,但什么都不真的懂,什么都不真的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懂装懂让我过去三年做了无数错误之极的决策,这种状态下去我压根什么都做不成,我就是在浪费时间

于是我当即决定离开北京这个浮躁忽悠不做事的地方,提早退了房子,搬到上海,远离喧嚣,沉下心来真的做事情。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开始看书,感谢成远,花了这么大精力一步一步的陪着我把一个浮躁至极、只爱听一句话结论、只管解决问题不管所以然的我,培养成能够看得下去书的现在的样子,不管我当时对待他多么傲慢造作多么不可理喻多么脾气恶劣,他都没有放弃我,我是如此的幸运,遇到成远

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发给我爸妈,我说,奶奶选择在我生日的时候去世,是给我一个警醒,在葬礼上我的心里就升腾出了使命感,她的忌辰和我的生日的衔接,是一种传承,是她想要告诉我,她从裹小脚的命运里逃出来,吃尽苦痛、单枪匹马杀出的血路,这条liberalization的道路,这条她还没有走完的路,现在轮到我去继续走完了,她用一个非常强烈的方式将这个信号传递给了我,这条路,轮到我继续去走完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